中国菌草背后的“另类”科学家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林占熺在查看利用巨菌草碎渣来培育的菌菇。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新华社福州11月17日电(记者 顾钱江 贺飞 宓盈婷)蘑菇与野草,本不相干。但有个异想天开的中国人,让它们结合,菌草由此诞生。
那是1986年,林占熺用野草替代木头种蘑菇成功,此草即菌草——可用来培养食用或药用真菌的草本植物。今天,菌草之用已远超字面含义,在脱贫、治沙、畜牧、发电等可持续发展前线,释放出巨大潜力。
2018年11月16日,中国菌草在APEC峰会前的巴布亚新几内亚露面。
当天,在中国和巴新两国领导人见证下,中国援巴新菌草旱稻技术项目协议正式签署。“这里会成为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典范。”望着当地高达数米的巨菌草,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林占熺自信地说。当天是他的生日。
作为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带头人,林占熺在努力推动另一件很多人没听说过的事:用菌草在黄河两岸立起生态安全屏障。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林占熺在查看利用巨菌草碎渣来培育的银耳。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这是中国人的一个发明”
40年前,福建推广段木养菇,为人们打开致富大门。时为三明真菌研究所技术员的林占熺却忧心忡忡:食用菌生产若靠大砍树木,势必产生“菌林矛盾”,付出巨大生态代价。
林占熺灵机一动,能否用草代替木头栽培食用菌?回到母校福建农学院,林占熺利用业余时间探求答案,在1986年初成功地以芒萁等野草为原料种出食、药用菌,后在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获大奖。
1996年,在首届菌草技术国际研讨会上,林占熺正式为菌草确定英文名“Juncao”。有人担心外国人不明此为何物,“看不懂没关系,那他就来学吧。”林占熺说,“我就是想让世界知道,这是中国人的一个发明。”
菌草,是“菌”与“草”融合产物,颠覆了已有认知。比如那像甘蔗但更高的巨菌草,有人一见就说它费水费肥,断难在干旱地区推广,但林占熺实测发现,生产一吨鲜草耗水约19吨,只相当于一吨青贮玉米用水三分之一,而菌草更省水。
林占熺的菌草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已选育45种菌草,菌草技术从“以草代木”种菇扩展到菌草生态治理、菌草饲料肥料、菌草发电、菌草材料等众多领域。

林占熺(前排左一)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与当地农民一起庆祝旱稻丰产。(资料图片 林占熺提供)
菌草也越走越远,从福建扩展到宁夏、西藏、贵州等多个省份扶贫治沙,从中国传播到巴新等105个国家。
“帮助老百姓摆脱贫困,才是生命最大的价值”
林占熺是菌草技术发明者,却不热衷商业化,被讥“没有经济头脑”。他坦言:“如果走个人发财的路,亿万富翁也不算什么,我觉得用技术帮助老百姓摆脱贫困,才是生命最大的价值。”
作为女儿和助手的林冬梅说,30多年曲曲折折,正是林老师的固执,才有了菌草、菌草技术和菌草产业,受到那么多发展中国家青睐。
“看起来最难走的路,你坚持下来,可能有一天发现那是真正的捷径。”她说。
福建帮助巴新东高地省发展菌草始于1997年。林占熺头回来这个南太平洋岛国时吃了一惊:当地是茅草房,85%以上的人穿着树叶。
“作为科技工作者,我觉得有责任,帮助当地人种草养菇脱贫致富。”他说。

林占熺在中国援斐济菌草技术合作项目第五期菌草技术培训班上为斐济当地农民演示如何处理菌草的技术。(资料图片,林占熺提供)
刀耕火种的部落社会,菌草技术要进村入户绝非易事。这逼着林占熺团队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地里挖条沟,覆上薄膜,就有了种菇所需的保温保湿环境。当年在福建乡下用汽油桶建灭菌灶的土法,也在巴新派上大用场。
“就是要让老百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做就成。”林占熺说,他们颠覆了工厂式菌业生产方式,让所有人都参与获益。
福建援助东高地省菌草旱稻项目已实施至第三期,当地人深受其益。因中国专家好几位姓林,巴新人就把菌草叫成“林草”。
去年林占熺生日时,东高地省送他一幅画:高山绿树间,是斑斓的天堂鸟——巴新的象征,下面一行字:“祝天堂鸟教授——今天生日快乐!”
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发展中国家政要慕名而来之地。“发展菌草业,造福全人类”的碑旁,他们种下一丛丛象征友谊的高大菌草。
2017年,菌草成为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重点关注和推进的重要项目。

林占熺获得世界生态安全奖——个人。(林占熺提供)
“我今年38公岁”
“到第一线才能发现好东西。”在国内外种草扶贫实践中,林占熺的菌草研究不断深入,经验越多,胆子越大,也更具想象力。
近年来,林占熺团队在乌兰布和沙漠及黄河沿岸开展菌草防沙治沙试验,根系发达的菌草数月内就将流动沙地固住,这为黄河生态治理另辟蹊径。
菌草中心会议室的中国地图上,从黄河上游至入海口,十几个生态治理示范点均以红五星标记,那是林占熺的梦想:用菌草帮助黄河变清。
试验表明,沿黄河建宽100米、长1公里的菌草带需50万元,两岸各建1000公里需10亿元,这不仅为黄河筑起千里绿色菌草生态安全屏障,还将为世界江河湖泊治理提供示范。
说到此处,林占熺像个将军,望着“作战地图”,目光炯炯。
林占熺虚岁七十六,但他却要打对折——“我今年38公岁”,为的是提醒自己像38岁一样干活。“可做的事情太多,生命太短暂了。”林占熺笑言,“我是一个还没过河的卒子——没有退路,只能向前。”
美国“极限施压”:这家欧洲企业为何与华为谈合作

被美封杀后首秀。 荣耀拍照手机,搭载华为最新旗舰处理器。 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谷歌、高通等公司刚刚迫于禁令暂停与华为合作的部分业务,又传出美国酝酿将海康威视和浙江大华列入“黑名单”的消息。
美国“极限施压”的大棒挥舞得呼呼作响,但不是所有的科技公司都被吓住了。
媒体报道,葡萄牙的第三方安卓应用供应商APTOIDE站出来说:我们正在与华为谈合作。
APTOIDE在全球拥有超过2亿的活跃用户,平台应用程序超过100万款,累计下载量超过60亿次。公司创始人特雷森多斯认为,谷歌中止与华为合作,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机会”。
可以肯定,APTOIDE不会是唯一一家这么想的公司。原因很简单:在手机服务业务上,谷歌能够提供的服务几乎都有对标公司,既然腾出了位置,自然有其他竞争者来占。
而在5G业务上,与华为保持良好关系也有助于拓展商机。
一、跟风美企给自己培养了许多竞争者
应该承认,在科技开发上,美国高科技企业依然保持着巨大的领先优势。但不管是主动或被迫让出中止与华为的合作,都会引来无数竞争者。
就拿谷歌手机业务来说,安卓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源,谷歌凭借源代码的有条件开放才获得了市场优势。
除非真的要当“极限施压”的马前卒,不怕牺牲,否则不可能改开源为IOS系统式的闭源。现在,面对无数的市场觊觎者,谷歌大概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外,美企自己开发的软件服务虽然质量很高,但不缺乏追赶者。
还是以谷歌为例,普通用户常使用的搜索、邮件、地图、游戏、翻译、视频等服务,在中国就有不少对标公司。

图/新京报网。
如果扩至欧洲等其他地区,竞争者更多。谷歌中止相关服务后,即使用户体验一时不适应,但也到不了不可替代的程度。长此以往,美企原来的用户会逐渐流失。
不光是竞争者在摩拳擦掌等着占领空白市场,华为现在也是A计划、B计划同时启动。一方面是与其他科技公司、APTOIDE这样的第三方应用供应商谈合作,另一方面自己也在研发操作系统。
有消息披露,这个系统的首要目标是能够兼容安卓平台,以后还将实现手机、电脑、汽车操作系统的大一统。最快今年秋天、最晚明年春天就会商用。
可以说,现在的形势是,跟风谷歌的美国企业在给自己培养许多竞争者。
二、别忘了过去反寡头联盟的教训
APTOIDE之所以在这时候主动与华为谈合作,除了看准了新商业机会,还有另一个原因:与谷歌有“旧仇”。
2014年,APTOIDE曾以不正当竞争为由,把谷歌告到欧盟,认为谷歌有屏蔽竞争者的应用程序之嫌。那年7月,欧盟创纪录地重罚了谷歌43.4亿欧元。
所以有媒体评论说,APTOIDE此举是不是意味着“反谷歌联盟”又在集结?
实际上,美国巨头们不乏合纵联横、相互恶斗的经历。
微软就曾因常常使用捆绑销售等商业策略排挤竞争者,惹怒了斯坦福系的硅谷企业,成立了“反微软联盟”。
原因是过去硅谷出了什么新软件,微软都会有样学样,然后在自己的视窗系统捆绑,让发明者失去市场。
据说微软视窗系统的创意,就来自1980年乔布斯在一次会议上让比尔·盖茨看了自己的设计。
微软为此好几年咬牙低价赔本销售DOS系统,一直熬到把视窗系统做出来,结果乔布斯在PC市场失去了机会。
谷歌刚诞生时,就是反微软联盟的成员,招人的时候专门跑到微软附近打出高薪水招牌,挖了微软不少工程师。
谷歌做大做强后,因为不正当竞争也惹怒了其他竞争者,迫使这些企业联合起来又成立了“反谷歌联盟”。欧盟、英国、法国都曾以不正当竞争为名重罚过谷歌。
去年脸书公司又爆发了用户数据泄露的丑闻。多达5000万到8000万脸书用户的个人信息被一家名为“剑桥分析”的神秘公司获得,结果被英国媒体曝光。

图/新京报网。
给英国媒体爆料的“深喉”,是协助创立剑桥分析公司的一名商业人士,他透露,“剑桥分析”内部作业的主要目标,就是分析脸书用户的政治倾向,在脸书平台发布政治广告,影响美国政治行情。
顺便说一句,虽然特朗普政府否认与“剑桥分析”有关联,但特朗普的前首席战略顾问班农曾担任“剑桥分析”董事。
此事让脸书灰头土脸,至今没有完全缓过劲儿来。
三、美国科技企业应对禁令说“不”
事实上,美国科技企业不可能不知道充当卒子的风险。美国商务部颁发“华为禁令”后,纳斯达克、费城半导体指数都曾出现过狂跌。
面对商业利益受损,美国科技企业至今没有提出行政复议、司法诉讼之类的救济措施。
一种说法是没办法与商务部的行政命令对抗,另一种说法是相关企业觉得正好可以压制华为这样的有力竞争者。
更奇特的说法是,借着当工具之机,能够获得打开中国市场的筹码。但不管哪种说法,美企都在让商机流失。
事实上美国科技企业很有与美国政府打官司的经验。2010年,因为美国政府没有使用谷歌的应用服务,而使用微软方案,谷歌曾与奥尼克斯网络起诉美国政府,最终获胜。
2013年,曾是对手的谷歌与微软联手,起诉美国司法部过度索取用户个人信息,导致谷歌和微软海外市场利益受损。
当时,印度政府一度禁止全国官员使用美国的电子邮件服务,如谷歌的Gmail。
2016年微软再次起诉美国司法部,认为司法部频繁利用搜查令索取用户数据,违反了美国宪法。最终判决是,不储存在美国的用户数据,微软不必向政府提供。
就目前而言,因为对华为禁令有90天的缓冲期,所以对美国公司影响确实不大,但长远看,负面影响势必显现。特别是影响还会波及比手机业务规模大得多的5G市场。
在5G领域,英、德等欧洲国家都采取了较为中立的态度,和英国一样是“五眼联盟”成员的新西兰也强调要独立决策。美国联合他国另起炉灶,并非易事。
人们常说,华尔街和硅谷是美国最坚定的全球主义者。因为他们的资本和产品只有全球配置,才能保持高成长。
现在的情况是,政治操弄不仅已造成美国科技企业丢失市场的危险,还带来了无法雇佣全球人才的危险。
华为的新布局和APTOIDE的出现已经表明,坐等竞争者退出是不可能的。对于美国相关企业来说,迟早会认识到,维护自己利益的最好方式,是向有碍自身形象、市场份额的禁令大声说“不”。
□徐立凡(专栏作家)
编辑 王言虎 校对 王心
相关问答
有关象棋的名言?
有因为象棋历史悠久,被誉为智慧之乐。以下是一些与象棋相关的名言:1.不轻易走进棋盘,不轻易走出人生。2.象棋的胜负,在于逼迫对手的思路和掌握先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