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四院 为中国航天事业不断提供“澎湃力量”——航天四院42所奋进逐梦“一甲子”

用户投稿 3 0

为中国航天事业不断提供“澎湃力量”——航天四院42所奋进逐梦“一甲子”

原标题:为中国航天事业不断提供“澎湃力量”——航天四院42所奋进逐梦“一甲子”

中国航天科技四院 为中国航天事业不断提供“澎湃力量”——航天四院42所奋进逐梦“一甲子”

天宫遨游、嫦娥揽月、天问探火……你可能想不到,中国航天事业,离不开地处鄂西北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42所的长期默默奉献。

你可能不知道,我国大多数固体推进的火箭和导弹,都使用这家研究所研制的固体燃料推进剂。目前,42所已交付的宇航产品数万件,涵盖我国空间站的“箭、站、船、员、服”五大系统。

这家成立于1965年的42所,用“一甲子”的奋进逐梦,努力奔跑,攻坚克难,助力中国航天探索更广袤宇宙。新时代,42所不断布局新兴产业链,服务经济建设主航道。

他们的名字,他们的事业,罕为人知,但42所人坚信:祖国的需要,人民的需要,永远是激励事业不断前行的澎湃力量。

“宁可承担风险,也决不能输了国家安全的未来”

2025年1月23日13时15分,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点火起飞,随后以“一箭十八星”方式将千帆极轨06组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本次发射所用固体推进剂配方就出自42所。

“早期火箭和导弹都使用液体推进剂为动力。但由于液体推进剂储存、运输十分不便,因此美苏先后研制成功固体燃料推进剂。”42所所长郭翔说,固体燃料推进剂储存和运输方便,可靠性高,适用性广,在航天和国防领域都有着重要用途。

“推进剂是决定火箭和导弹飞行能力的基础。固体推进剂,直接关系到导弹、火箭的动力源水平,被称为‘改变游戏规则’的技术。只有在这一领域跟上对手,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才有强大力量保证。”郭翔说。

从北京东山沟到四川高坝,从内蒙古塞外戈壁到湖北峡谷……几代科研人员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突破一代代固体推进剂技术,形成系列推进剂配方和相关配套技术,不仅为国防安全提供了源源不绝的动力,还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提供了独特助力。

郭峪,鄂西北一个42所曾驻留攻关18年的无人山谷。“下山挑水,上山砍柴”,科研人员白天忙着做实验、搞设计,制作实验设备、开展氧化剂研制,晚上则当“学徒”、打“小工”、做“焊工”,将普通工房改造成防爆实验室,利用楼梯口制作简易的燃速测试房,自己动手建成氧化剂合成装置、第一个火箭发动机试车台……

千百次摸索和试验,千百次跨越难以想象的困难……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让“东方红”的歌声响彻寰宇。这是第一代聚硫固体推进剂首次应用,中国从此迈入世界上少数掌握固体推进剂技术的国家之列。

上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高能固体推进剂研究,我国也于1970年启动了一场“高能大会战”。然而,受当时科研条件所限,历时9年最终没能成功。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新一代高能固体推进剂面世。“这是事关我国守卫和平能力的关键技术。”郭翔说,虽然难度和风险空前,“但宁可承担风险,也决不能在先进技术上输了国家安全的未来。”

“一年做了五六百次试验。”时任课题组负责人、退休老所长张小平回忆说,几度绝望又几度绝处逢生。最终,两代人30年攻关,中国终于站在这一技术领域的世界前沿,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高能固体推进技术的国家。

击鼓催征,时不我待。在固体推进剂研制取得突破的基础上,42所科研人员一次次自我超越,不断突破,推动我国火箭和导弹事业实现步步跨越:从最早托举东方红一号飞天的火箭第三级发动机,到如今固体推进,导弹越打越远……

“更高能量是42所人一直追求的目标”

科学研究无坦途,更何况是推进剂研究面对的敏感高爆和剧毒化学品?面对危险和困难,42所一代代科研人员迎难而上,牺牲奉献,用青春和生命点燃一次次壮丽的燃烧。

1979年7月11日,一声剧烈的爆炸声响彻鄂西北的郭峪山沟,正在厂房进行混合的高能药剂突然发生爆炸。两位女研究人员戴学华、杜品芳当场牺牲。而此前6年的一场爆炸中,也有两名研究人员受伤致残。

献身航天事业的人,从来置危险于度外。20世纪80年代末,研发高能推进剂项目时,面对极为敏感易爆,且爆炸力极强的新型材料,时任副所长的侯林法带头成立“敢死队”,积极投身研究。侯林法说:“这是国家安全需要,再危险我们也要干。”

没有人比这些科研人员更了解其中的风险,然而却有那么一群人,毅然决定留下。侯林法回忆,在混合这种危险材料时,研究员祝一辰把同事们都赶走,自己却留下来近距离观察搅拌状态。有的人还因为不让参加危险的工作,掉下了眼泪。

困难之后还是困难,失败后面连着失败,几度绝望又几度绝处逢生。课题组长汪越说:“建所60年,印象最深的一个是薪火相传,一个是含泪奔跑。每当遇到重大失败,感觉快坚持不下去的时候,想到上一代人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高能精神,就能感觉到身上的使命责任,再大的压力也不能放弃。”

困难,会在百折不挠追梦的人面前让路。没有工具和仪器设备,“大家冒着随时会燃烧、爆炸的危险,在农民加工粮食的石碾盘上碾化学材料。”“固化好的药不合规格,我们就用刀切,再用木工刨仔细刨平。”……

在那种一粒火星,一丝静电,甚至过重的摩擦,都可能引起爆炸的条件下,42所人硬是靠手工和非常原始简陋的工具,凭着一股百折不挠的自主创新韧劲,研制成功我国第一种固体推进剂。从不知道“液体橡胶”为何物到掌握固体推进技术,直至追到世界固体推进技术前沿,一代代科研人员前仆后继……

科学的征途没有终点,“更高能量”是42所人一直追求的目标。从突破固体推进技术,到创研新型高能推进技术,42所先后研制出多代能量更高、性能更优、实用性更强的固体推进剂技术。

以推进剂为牵引,42所在航天领域多点开花,技术不断突破。从点燃长征5号“第一把火”的消氢点火装置,到长-2F火箭中被誉为航天员“生命之塔”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统动力装置;从为长征系列火箭提供推进剂,到在“神舟”系列飞船、“天宫”空间实验室、“飞天号”舱外航天服、“嫦娥”探月工程中一次次成功完成护航使命。

夏去冬至,几度春秋,薪火传承,奋进逐梦,后继有人。高能推进剂研制与应用研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4岁,这个在老一辈航天人重托中成长起来的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建立了国家级重点研究室和学科建设研发基地,使我国在高能固体推进剂技术创新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青春“接力”不断谱写“燃烧”奇迹

“攻坚克难、勇攀高峰”,一代又一代42所人经历高能精神“淬火”,锤炼了科学求实、胆大心细的工作作风,更造就了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宝贵品质。这个激情“燃烧”的群体通过一代又一代青春“接力”,不断谱写着“燃烧”奇迹。

近年来,面对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挑战,42所依托航天原创核心技术,布局发展前沿新领域,融入经济“主赛道”,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打造产业链“链长”、产业链“关键一环”和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产品。

42所下属湖北航鹏化学动力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是汽车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行业头部企业,产品成功应用于国内外主流车型。在公司生产车间,只见一个个发生器有条不紊地生产下线,大屏幕对生产过程实时展示,只需要3个人的智能化生产线,实现产品质量信息电子化记录和100%防错追溯。

公司董事长王亚介绍,气体发生器产品,打破了乘用车侧气囊领域国外技术垄断,2024年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荣誉称号。“十四五”以来,企业申请专利近100项,其中发明专利37项。

阻燃剂、特种胶黏剂等逐渐发展为42所控股的另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湖北航天化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拳头产品。

近年来,湖北航天化学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围绕产业链部署医用压敏胶和动力电池导热胶等新市场;锂电池火灾抑制装置及系统作为42所航天技术应用产业第一款系统集成类产品,在储能电站、新能源汽车、工程车上打开销路。

高能推进剂研制与应用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实现能够满足工程应用多样化需求的多品种、多用途、系列化、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固体推进剂技术;依托专业制氧技术,42所还研制出了化学应急供氧产品;历时3年研发的“穿戴式智能防护气囊”让更多的老年人穿上“防摔马甲”……

42所副所长李军介绍,通过产业链“关键一环”布局,为每个技术方向找准未来发展市场定位,逐步形成汽车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火工品智能制造装备、精细化工、高性能薄膜材料、锂电池火灾抑制装置及各类油田、煤矿民用推进剂等优势产业。2019年以来,新产品累计销售产值突破5亿元。

“力争培育形成多个5亿元规模的主导产品集群。”李军介绍,围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战略需求,以及湖北省等重点区域经济发展,汽车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42所开展新能源汽车及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8个产业链、8项新技术的规划设计。

“攻克难关、技术上突飞猛进的过程,也是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的过程。历经高能精神淬火的42所人,一定能攻坚克难,无往不胜。”汪越说,高能推进剂团队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取得20多项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先后10人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人成为省部级专家。

“极目楚天,共襄星汉”。42所党委书记杨衡玉说:“60年前,42所人许下‘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誓言。今天,42所将持续推进航天技术更多服务于航天强国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历经一个甲子淬炼,高能精神,始终是事业不断发展的不竭‘源动力’”。(记者 黎昌政)

(新华每日电讯)

从“生命之塔”到“生活用品” 航天科技四院“追梦者”匠心护航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西安11月5日电 题:从“生命之塔”到“生活用品” 航天科技四院“追梦者”匠心护航

作者 杨英琦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腾空而起的时刻,有一群人正紧紧盯着大屏幕,当听到“逃逸塔成功分离”口令后,他们才短暂地舒了一口气。

被誉为航天员“生命之塔”的火箭逃逸救生系统动力装置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以下简称:航天科技四院)研制生产。从1999年11月神舟一号试验飞船成功发射返回至今,25年间,在确保任务圆满成功和航天员生命安全的基础上,航天科技四院参与载人航天研制团队,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原则,持续开展技术升级和能力提升。

逃逸系统的救生装置需要在2秒钟之内高速将逃逸塔带到安全的区域,逃逸发动机的动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推进剂配方技术和产品已经非常成熟,但配方研制的负责人刘学还是反复强调:“逃逸发动机关乎航天员生命,我们要拿出做新配方的态度开展一次次验证。”

“航天员轮流‘出差’太空已成为常态,但是面对生命,我们只有一次机会。”才来到该团队一年的“95后”刘琮佩璘是个标准“E”人,但她在刘学面前也丝毫不敢放松。从成熟项目、改进项目甚至全新项目的磨练中,她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严慎细实的航天精神。

回顾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研制初期,主逃逸发动机首次地面试车失败的场景,曾给整个逃逸发动机前燃烧室绝热层研制团队内心蒙上阴影。

为保证燃烧室产品“零缺陷”交付,前任燃烧室团队带头人王庆利拿出了她的“典藏大数据库”。数据库中是她三十多年中对每台产品各种参数的学习记录,不但能对产品性能进行分析、排查,还可快速生成质量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团队在技术研发上陆续取得进展,相继突破复杂异型面燃烧室绝热层的可靠加压成型等一系列技术难关。

“追梦者,终圆梦。”最终,该团队的努力得到了验证,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相关自主创新工艺方法也获得多项专利授权。在王庆利等航天人从青丝到白发的坚守下,一项又一项核心技术顺利攻关,一代又一代航天技术骨干接续传承。

逃逸发动机金属壳体结构复杂、成形精度要求高、机加难度大,其中一部位的加工公差要求在0.03毫米以内,一线操作人员将其称为“三道”。进行逃逸发动机金属壳体加工工作,必须得有“一道分三刀,刀刀有下削”的严谨和耐心。同时具有“熟练工”的担当和“新手工”的自觉是参研人员的态度,他们必须严肃对待这项重复了成百上千次的操作。

除了逃逸系统外,航天科技四院还研制生产了天舟货运飞船舱体密封件、空间站静密封件和抗静电密封件、航天员舱外航天服手套组件等航天员的“生活用品”,其技术和产品涉及载人航天“箭、船、站、服、员”五大系统。在团队中,既有“70后”的“定海神针”,也有“80后”的能工巧匠,更有“95后”的奇思妙想,在他们将手中“小事”一次次做到极致的同时,航天精神正在他们之间代代传承。(完)

相关问答

中国航空航天四院有几个所?

中国航空航天四院有六个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是1962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建立的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是我国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设...

航天科工四院哪个最好?

航天科工四院(中国航天科工运载技术研究院)是我国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的专业研究院,是国家重点国防科研单位。它承担着我国运载火箭、...

航天科工四院是国企还是央企?

肯定是国企,根本不允许私企涉足。航天四院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立足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的固体火箭...

收到航天科工集团四院某所的offer,不含补贴税前13万,我是硕士,怎么样?

比如去年大家讨论的张小平事件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张小平在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学有所成之后,就从年薪12万,跳槽到了年薪百万的一个民企。最后,祝福你有一个好...

西安的航天四院41所,计算机方向的待遇怎么样?

您好,先航天四院41所,计算机待遇想到好,一年大概可以拿到20万左右。您好,先航天四院41所,计算机待遇想到好,一年大概可以拿到20万左右。

航天四院总部在武汉吗?

是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四研究院(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公司)隶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是中央在鄂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和国防科技工业的骨干力量,也是湖北省规...

100有了解航天科技四院401所的吗,在西安,小硕,想了解待遇,发展?

西安航天四院四十三所材料部门质量管理2k-4k主要是监察产品生产过程西安航天四院四十三所材料部门质量管理2k-4k主要是监察产品生产过程

航天四院7424厂怎么样?

很不错的单位。西安航天新宇机电装备有限公司四院7424厂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企业性质为国有企业,地处西安市以东23公里的蓝田县城,企...

西安的研究四院具体是干什么的,很牛皮吗,牛皮到那种程度呢?

很厉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地处陕西省西安市,始建于1962年,是我国最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研制、生产和试验的专业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四院是什么学院?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校设有18个学院,其中四院是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是国家工科基础课程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