晔中科技 博时基金科技投资版图背后:一场全链布局的系统化作战

用户投稿 27 0

博时基金科技投资版图背后:一场全链布局的系统化作战

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到半导体技术的持续突破,再到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不断创新,科技行业的诸多环节正源源不断地创造着巨大的市场机遇。投资者对科技主题投资产品的需求也不再仅仅满足于单一的投资选择,而是渴望通过多样化的产品配置,全面参与到科技行业的发展浪潮之中。

公募基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积极布局科技赛道。而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博时基金脱颖而出,早在数年前便高瞻远瞩地展开了对科技投资的系统化作战,在产品端、投研端、AI技术融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发力,在科技投资领域筑起极具“博时”特色的护城河。

主被动全链条覆盖

“风来了就把帆拉满”,这句简洁而有力的话语,恰似博时基金在科技投资领域的真实写照。今年以来,科技板块再度迎来爆发式行情,资本市场掀起科技投资热潮,相关主题基金业绩领跑,产品规模也随之水涨船高。

晔中科技 博时基金科技投资版图背后:一场全链布局的系统化作战

博时“科创AIETF(588790)”便是其中的典型产品之一,该基金于2024年12月31日成立,并于2025年1月9日上市,定期报告显示,该产品自成立以来获得22.92%的回报率,同期业绩比较基准为13.41%,基金规模从去年底的2.35亿元一路攀升至26.39亿元,单季度暴增十倍以上。这不仅彰显了科技赛道的强劲爆发力,更凸显了博时基金在产品布局与市场把握上的精准度。

不过,这仅仅是博时基金科技投资版图的冰山一角。多年来,博时基金围绕科技创新主线,构建起覆盖主被动产品的完整投资矩阵。如今,其旗下已有超60只产品,产品规模也从2023年370亿元跃升至到2024年底552亿元。

1、全面打造被动指数系列工具箱

· 立足全球化,搭建“港股+全球布局”的多元投资矩阵

在被动投资领域,博时基金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构建起“港股+全球布局”的多元投资矩阵。

在美股领域,标普500ETF(513500)、纳指100ETF(513390)为投资者提供了一键配置苹果、微软、英伟达等全球科技巨头的便捷通道,帮助投资者分享美国科技产业创新红利。

在港股市场,恒生医疗ETF(513060)精准捕捉AI医疗与创新药政策双重利好,在行业景气周期中实现规模与业绩的双重增长;恒生科技指数ETF(159742)则聚焦港股科技龙头,覆盖互联网、半导体等新兴产业。这种跨市场布局不仅分散了单一市场风险,更让投资者得以把握全球科技产业升级浪潮中的多元机遇。

· 紧跟国家战略,布局央国企科技创新赛道

与此同时,博时基金紧跟国家战略导向,自2019年起率先布局央国企科技创新赛道陆续推出央企创新驱动ETF(515900)、央企现代能源ETF(561790)等产品,将国家战略导向与资本市场投资机遇深度结合,为投资者开辟了分享“国之重器”创新成果的投资路径。

· 乘风中国科技,立体化打造科创“宽基+行业”系列产品

作为中国科技战略的核心承载平台,科创板同样是博时基金布局的重点领域,已经展开了“宽基+行业”的立体化布局。其精心打造的覆盖科创板七大指数的完整产品线,既有科创综指ETF博时、科创100指数ETF等宽基产品,全面追踪科创板整体表现;也有聚焦科创AI、科创芯片、科创新材料等细分赛道的主题指数基金。

通过港股+全球市场、央国企科创主题、科创板三大维度的战略布局,博时基金构建起层次分明、覆盖全面的被动投资体系。无论是追求稳健配置的长期投资者,还是把握热点的短期交易者,都能在博时基金的产品矩阵中找到契合自身风险偏好与投资目标的选择,从而精准捕捉科技产业发展带来的投资机遇。

2、擘画主动科技投资领域版图

主动投资领域是检验基金公司投研实力的关键战场,博时基金同样有所建树,凭借深厚的投研功底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培育出一批风格鲜明的产品,多位实力基金经理更是各展所长,成为其科技投资版图中的中流砥柱。

以博时半导体主题为例,基金经理肖瑞瑾通过对宏观经济、流动性和基本面的深入分析后,预计二季度A股市场有望延续结构化行情,因此在一季度重点配置人工智能、自主创新、端侧AI等三大投资方向;在行业配置上,他选择继续超配国产人工智能芯片和国产晶圆代工行业,标配半导体设备和材料行业,低配功率半导体行业,展现出对行业细分领域的深刻理解与前瞻性判断。

肖瑞瑾进一步认为,二季度国内可能继续发布具备全球竞争力的AI大模型、AIAgent应用等新产品,这有望持续提升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科技行业的重视程度,因此市场风险偏好或将维持在高位。

除肖瑞瑾外,主动权益阵营还有专注特许价值投资的曾鹏、深耕科技创新赛道的赵易等多位基金经理,凭借独特的投资策略与扎实的投研能力,共同搭建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投资平台,为投资者在复杂多变的科技市场中保驾护航。

揭秘科技投资护城河

“根之茂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科技投资作为一场“长坡厚雪”的耐力赛,投研能力无疑是基金公司竞争优势的根基。而成立了27年的博时基金能绘就浓墨重彩的篇章绝非偶然,背后正是得益于公司的投资理念、专业高效的团队,以及持续不断地创新探索。

近年来,在不断完善产品体系的同时,博时基金积极通过组织创新、机制创新,全面推进科技金融。组织架构上通过设立首席科技投资官这一关键职位,将分散在各个团队和领域的科研成果进行高效聚合,提升投研转化效率。

在首席科技投资官曾鹏的统筹下,博时基金推进了TMT与新能源、大健康和高端装备一体化投研小组的建设,不断升级“产政学研”一体化的科创投研体系。这些跨领域的投研小组打破了传统投研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了不同专业背景的投研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投资决策提供坚实的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博时基金还将AI技术深度融入投资决策,逐步构建起涵盖因子配置、因子挖掘、行业轮动、风险预警等功能的全链条AI赋能技术框架,形成适用于公募基金中低频投资的“智能因子投研系统”。

事实上,早在2018年,博时基金便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率先开启了AI技术在投资研究领域的战略探索,2023年更是在行业内率先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持续加大在AI技术方面的投入。通过将AI技术深度融入投资研究过程,为投研人员精准推送有价值的信息,极大地提升了投研人员的研报获取和决策效率。

“做投资价值的发现者”,这一理念贯穿博时基金科技投资的始终。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信仰,其始终耕耘在科技的第一线,并构建起了一套完善的全链布局系统化作战体系,使其在科技投资领域具备了强大的竞争力。

千川汇海阔,风正好扬帆。近日,博时基金还策划了科技投资系列圆桌线上沙龙,围绕“DeepSeek与AI投资”热门话题,聚焦AI硬件、AI软件、智能驾驶、机器人、创新药等等五大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肖瑞瑾在沙龙中表示,DeepSeek的快速迭代不仅提振了国内投资者信心,更将中美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差距缩短至约三个月。除了AI企业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普及外,他还留意到,AI正在走向端侧,即走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PC以及耳机、手表等IOT设备。

肖瑞瑾进一步分析,端侧AI对本地算力需求有限,但复杂任务仍需云端协同。基于此,他预测,为提升用户体验,AI端侧等有望迎来硬件升级周期,国内消费电子产业链(芯片、零组件、组装)及AI原生应用开发商将显著受益。

博时基金权益投资三部基金经理李喆则聚焦人形机器人赛道。在他看来,这一领域不仅是科技创新的高地,更蕴含巨大的商业价值。人形机器人正从0到1迈向1到100,投资者需以长期视角布局,关注技术迭代与场景落地的共振机遇。

“星辰大海已在眼前,唯坚定者方能共享时代红利。”李喆说。

以上数据如无特殊说明,业绩数据来自基金定期报告,其他数据来自博时基金及wind。

温馨提示:科创板日涨跌幅为±20%,请投资者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投资。

科创综指ETF博时、科创100指数ETF、科创AIETF、标普500ETF(513500)、纳指100ETF、恒生医疗ETF、恒生科技指数ETF风险等级均为中高风险。(此为管理人评级,具体销售以各代销机构评级为准)

央企创新驱动ETF、央企现代能源ETF风险等级均为中风险。(此为管理人评级,具体销售以各代销机构评级为准)

风险揭示书

敬的投资者:

投资有风险,投资须谨慎。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基金”)是一种长期投资工具,其主要功能是分散投资,降低投资单一证券所带来的个别风险。基金不同于银行储蓄等能够提供固定收益预期的金融工具,当您购买基金产品时,既可能按持有份额分享基金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也可能承担基金投资所带来的损失。您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产品法律文件和本风险揭示书,充分认识本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本基金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因素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在了解产品情况及销售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博时基金做出如下风险揭示:一、依据投资对象的不同,基金分为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基金中基金、商品基金等不同类型,您投资不同类型的基金将获得不同的收益预期,也将承担不同程度的风险。一般来说,基金的收益预期越高,您承担的风险也越大。二、基金在投资运作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风险,既包括市场风险,也包括基金自身的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合规风险等。巨额赎回风险是开放式基金所特有的一种风险,即当单个开放日基金的净赎回申请超过基金总份额的一定比例(开放式基金为百分之十,定期开放基金为百分之二十,中国证监会规定的特殊产品除外)时,您将可能无法及时赎回申请的全部基金份额,或您赎回的款项可能延缓支付。三、您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但并不能规避基金投资所固有的风险,不能保证投资者获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储蓄的等效理财方式。四、特殊类型产品风险揭示:如果您购买的产品投资于境外证券,除了需要承担与境内证券投资基金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之外,本基金还面临汇率风险等境外证券市场投资所面临的特别投资风险。如果您购买的基金投资范围为依法发行上市的股票(含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及其他经中国证监会核准上市的股票)等,科创板股票的特有风险包括流动性风险、退市风险及投资集中风险等。五、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本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博时基金提醒您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您自行负担。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基金销售机构及相关机构不对基金投资收益做出任何承诺或保证。六、上述内容涉及的基金产品均由博时基金(以下简称“基金管理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及约定申请募集,并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许可注册。本基金的基金合同、基金招募说明书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已通过中国证监会基金电子披露网站http://eid.csrc.gov.cn/fund/disclose/index.html和基金管理人网站http://www.bosera.com/index.html进行了公开披露。中国证监会对本基金的注册,并不表明其对本基金的投资价值、市场前景和收益作出实质性判断或保证,也不表明投资于本基金没有风险。

25亿年前,是谁“谋杀”了海洋中的八成生物?

晔中科技 博时基金科技投资版图背后:一场全链布局的系统化作战

科研人员在挖掘岩芯取样。受访者供图

二叠纪末,海洋生命遭受有史以来最惨烈打击,超过80%的海洋生物和大部分陆地生物灭亡。天体撞击、气候变暖、火山喷发……

回溯地质历史,地球曾经发生过5次重大生物灭绝事件,这些事件造成当时海洋中至少75%的物种在短时间内灭绝。直到今天,各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虽然提出过多种假说,但对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存有争议。

科技日报记者近日从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团队与美国学者合作,对地球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海洋生物灭绝展开了研究。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一次史无前例的生物大灭绝,让超过80%的海洋生物和大部分陆地生物灭亡。这是有史以来海洋生命遭受的最惨烈打击。

十多年前,在浙江省长兴县煤山跨越二叠纪-三叠纪转折期的一段地层剖面,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科研团队进行了科研钻探取样工作,而这次获取的岩芯中可能暗藏着大灭绝“罪魁祸首”的蛛丝马迹。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二叠纪末海洋生物大灭绝?是天体撞击,海洋酸化还是地球变暖?其他几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个神秘“杀手”会不会再次出现,上演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记者带着问题采访了领导此项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华。

史上最严重的生物大灭绝

到目前为止,地球历史上有过5次非常大的灭绝事件,其中,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毫无争议地被公认为地质历史时期严重的一次灭绝事件。

过去,由于统计尺度较粗,二叠纪生物大灭绝曾被认为发生在很长的时间(大约1000万年)内。

后来,经过进一步研究,科学家发现二叠纪生物大灭绝分为两个阶段:一次发生在瓜达鲁普世末(约2.6亿年前),可能与当时的峨眉山玄武岩大规模喷发有关;另一次发生在二叠纪末期(约2.5亿年前)。“目前通常所说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指发生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灭绝事件。”张华说。

人们熟知的三叶虫,是当时一种比较常见的生物,在我国许多地方都能挖掘到它的化石。在5亿年前的海洋中,三叶虫曾占据主导地位,堪称海中霸主。但在这一次大灭绝中,三叶虫彻底消失了,再也没有出现过。

不仅是三叶虫,这次生物大灭绝造成古生代非常繁盛的动物群中许多主要门类灭绝或者大幅减少。比如四射珊瑚、横板珊瑚、海蕾类等均遭受灭顶之灾, 从此销声匿迹;还有古生代晚期腕足动物,在大灭绝层位明显小型化,曾经繁盛的长身贝目、扭月贝目、石燕目和直形贝目等均灭绝。

与此同时,地球的陆地生态系统也遭受重大打击。据张华介绍,当时的地球大陆与现在完全不同,上亿年的板块运动,到了二叠纪全球各个主要大陆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名为“泛古陆”的超级大陆。在广阔的陆地上,滋养了许多植物和动物,比如在华南地区以大羽羊齿为代表的热带雨林植物群,二叠纪晚期占主导地位的脊椎动物二齿兽等。

但是,在这次空前的大灭绝中,以大羽羊齿为代表的热带雨林植物群基本消失,以二齿兽为代表的脊椎动物群也受到重大打击,数量锐减。

张华告诉记者,古生物学家根据化石记录进行了统计,约有95%的海洋生物物种和约75%的陆地生物物种惨遭灭绝。

海洋明显缺氧致生物“憋死”

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后的近3亿年时间里,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断变幻,生命不断升级,每一纪都是新舞台,每一纪都有新“演员”登场。

同时,也有大量物种淘汰,包括那些不可一世的霸主。那么,究竟是谁在支配地球生命的轮回?

据张华介绍,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是地球史上最严重的事件,如果能够找出确切原因,将有助于揭开其他几次生物大灭绝的面纱,关于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的原因有多种猜测,比较流行的是火山喷发。

也曾经有学者提出天体撞击造成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地外的小行星或者彗星撞击地球,肯定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比如,它会带来地球磁极倒转、在陆地上引发大火、在海洋中引发巨型海啸。但是,这种观点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撑,一直受到多方质疑。

而火山爆发的观点则更令人信服。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地球大陆经过板块运动拼接在一起后,并未停止活动,地球内部强大的力量推动板块相互挤压,造成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泛大陆也于二叠纪末期逐渐分裂。在位于俄罗斯的西伯利亚,至今还留有大量的火山喷发痕迹。有人认为,那是地球史上规模最大的火山喷发,喷射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和矿物质。

张华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对浙江长兴县的一段地层剖面展开研究发现,这段地层曾是远古海洋,记录了大灭绝前后约50万年的海洋地质历史。

他们对地层样品中铁、钼、铀、钒等对氧化还原非常敏感的元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生物大灭绝期间,海洋处于缺氧状态,且大灭绝结束后一段时间,缺氧情形仍没有显著改变。此外,地层样品中还发现了缺氧环境中常见的硫化物。

“我们比对了其他研究,发现大灭绝前后,全球海洋普遍出现了缺氧状况。我们认为,很可能是当时的火山喷发等地质事件产生了大量还原性物质,并输入海洋。海水里的氧气被大量消耗,普遍性的缺氧出现,最终大部分海洋生物死亡。”张华说。

地球环境突变存在幕后黑手

目前,地球上一共有约150万种生物。这个数字听起来非常多,但其实只占地球曾经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也就是说,地球上曾经居住着1.5亿种生物,而如今,它们中的99%都灭绝了。

很多物种消失于显生宙的5次生物大灭绝,分别发生在4.3亿年前的奥陶纪末、3.7亿年前的晚泥盆世、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2亿年前的三叠纪末以及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恐龙的灭绝就发生在白垩纪末。

科学家们曾经列举了不下20种可能造成整个生物圈毁灭的原因。

张华告诉记者,已有研究表明,6亿年以来生命在不断地演化,还没有任何天外事件曾经毁灭整个地球生物圈,所有这些生物大灭绝事件几乎都伴随有剧烈的全球性环境变化。

这些环境和气候变化包括冰室效应或温室效应,并导致大气温度剧烈变化、海洋酸化和缺氧、海洋微生物爆发等现象出现, 所有这些都说明剧烈的气候环境变化是导致生物大灭绝发生的原因。

“其幕后黑手大多指向地球内部活动造成的大规模火山喷发。”张华说,即便是公众关注的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也逐渐被证实与印度的德干玄武岩喷发有密切联系。

因此专家认为,大规模火山喷发触发埋藏于地下的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短时间内快速释放,这些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后引发地表环境剧烈变化,从而造成生物大灭绝。

自从有人类记录以来,地球还没有观察到上千平方公里的大规模火山喷发的现象。但是人类对地球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造成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如果这种趋势长期保持下去,那么地球生物圈进入新一轮大灭绝在所难免。(作者:张 晔)

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问答

电视剧里的室内装修

几部韩剧可以看看高富帅的家里比如说星你交换空间不过这个是综艺节目来的,挺好看,有室内设计的分析,最喜欢里面的创意改造。花样男子,日韩都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