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飞架融通粤港澳大湾区

6月27日,华灯初上时的深中通道(无人机照片)。 记者 毛思倩 摄

6月29日静待通车的深中通道深中大桥。 记者 刘大伟 摄
当今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深中通道,7月30日通车“满月”,累计车流量总数已超300万车次。为珠江东西两岸进入“半小时生活圈”,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保障。
通过充分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深中通道这条被誉为“湾区动脉”的跨海通道,一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前海、南沙和横琴三大国家级对外开放合作共赢载体平台的最优路径,将联通珠三角“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功能组团,有利于占全国1/9经济总量的粤港澳大湾区实现融湾一体化,在促进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水平,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上,又迈进了一大步。
开通即顶流 日均车流超十万次
据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数据,“通车即饱和”的深中通道开通“满月”,车流量总数已超300万车次,单小时最高峰超过了8000车次。品美食、走亲戚、寻商机、拓合作,深中通道持续催旺珠江东西两岸人气、商气和烟火气。深中通道也一跃成为日均车流量超10万车次的“超级通道”,远远突破了“日通行车流量将超过8万辆次”的专家预测,成为全国车流量最大的桥梁。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的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如伶仃洋上穿云跨海的“游龙”,直接连接了深圳、东莞、惠州与珠海、中山、江门这两个珠三角最大的城市群落。此前,深圳到中山需要绕行虎门大桥,行车距离为127公里,需要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深中通道开通后,两地间行车只需要20多分钟,不仅节省了时间,减少了交通拥堵,两地还同步进入了“半小时生活圈”,也使得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间真正形成了“一小时生活圈”。
深中通道打通了湾区动脉,珠江两岸互联互通,促进了要素资源的便捷高效流通,深圳向西拓展的通道彻底打开,深圳和中山“双向奔赴”的脚步越来越快。位于湾区互联互通关键节点的深圳市宝安区是深中通道进入“深莞惠”组团的第一站。作为深圳西部连接大湾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宝安区已经形成了全国唯一的“空港、海港、高铁、高速、普路、地铁”六位一体的枢纽型大交通体系。在深中通道深圳侧南北走向近50公里的海岸线上,海洋新城、国际会展中心、九围国际总部区等大型配套基础设施依次展开,深圳机场、大铲湾码头等海陆空枢纽紧密相连,宝安区成为名副其实的湾区核心。
2023年12月,《深圳市总部经济集聚区布局规划》对外公布了40个总部经济集聚区,其中深中通道门户区先进制造与低空经济总部经济集聚区、机场东临空经济总部经济集聚区都分布在宝安区。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区党工委书记、宝安区委书记王守睿表示,强大完备的产业链是宝安区汇聚全球优质生产要素的“强磁石”,宝安区将借由深中通道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深圳产业腹地向珠江西岸纵深拓展,加快联通国内市场,“链”入全球产业体系和布局。
深中通道门户区往北,便是机场东临空经济总部经济集聚区所在地。作为深圳打造世界级临空经济带的关键节点,深圳宝安国际机场正在规划建成年航空旅客量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50万吨的世界级空港。2023年航空客货运宝安国际机场排名均在国内名列前茅。随着机场东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加速建设,宝安临空经济区各类发展要素持续集聚,发展时机日趋成熟。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交通所所长李春海认为,依托深中通道、深大城际、港深西铁北延等重大交通设施,宝安区将以“链接湾区、连通全球”的超级流量中枢,构建面向珠江西岸的“枢纽-总部-研发-智造”产业新体系,增强深圳核心引擎功能。
“向东发展,与深圳汇合”也是中山市政府近几年城市规划的重点。就在深中通道出口旁,66平方公里的深中深度合作区早已成立,包括马鞍岛全岛和附近三个基地。深圳前海正在大力发展的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海洋产业等,都可以为传统制造业赋能,帮助中山、江门这些城市提升改造传统制造业,加快推进其新型工业化进程。
深圳的前海合作区、宝安区、东莞滨海湾新区和中山市翠亨新区同处深中通道沿线沿岸,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历来经济交流、人员往来频繁,有着天然的“区域一体化”基础。深中通道开通,打开了四区区域协同合作的前景和空间。前不久,深中通道沿线沿岸四区共同签订了区域党建共建协议,发布了第一批党建共建合作项目。各方将通过建立实施联席会议、党建活动轮值、区域政策协同、数据共享与信息互动等机制,围绕党建共抓、干部人才共育、产业共兴、招商共谋、服务共融,携手打造湾区党建朋友圈、同心同向力量圈、协同发展产业圈、联合招商生态圈、共建共享服务圈,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融湾发展的新平台。
一桥飞架前海、南沙、横琴
作为“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区域之间的唯一公路直连通道,深中通道实现了广州南沙与深圳前海的首次陆路联通,也让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这三大国家级开放平台自贸片区“串联”起来,通过三区进一步互联互通,辐射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联动发展,有利于提升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依托香港、服务内地、面向世界”的前海自贸区扩区后,由原来的14.92平方公里扩展到120.56平方公里,将深圳宝安区和南山区部分区域纳入,范围扩大到深圳所属的整个珠江东岸,也恰好覆盖了深中通道深圳侧最先进入的门户区域。深中通道的开通,“特区中的特区”前海先发受益。前海不仅就此连通了中山翠亨,还与广州南沙和东莞滨海湾新区有了紧密的物理接壤,在珠江口“黄金内湾”中的区位优势最为明显,且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将在整个区域的联动发展中扮演高端产业集聚区的角色。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兼前海分院院长曲建认为,随着深中通道开通,辐射带动西岸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成为前海未来的重要职责与使命。前海位于“黄金内湾”核心区域,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明显,要加速推动前海成为支撑深圳发挥湾区核心引擎作用,成为“黄金内湾”建设的“桥头堡”和“示范地”。
去年发布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提到,前海要畅通深港跨境交通体系,建设更加畅达连通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交通网络。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认为,深中通道开通后,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平台,将以前海为开放枢纽,通过前海的制度创新和产业发展,与港澳乃至世界实现更好衔接。
深圳前海位列我国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榜首。截至目前,前海已累计推出835项制度创新成果,88项在全国推广,制度创新指数蝉联全国自贸片区第一。其中,针对境外高端紧缺人才15%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最开始就是在前海试点,然后推广到大湾区内地9市,之后横琴、南沙、河套等合作平台又结合自身人才需求,做了相应调整、优化和超越。郭万达认为,正是在各个自贸片区的相互参考和借鉴中,我国对外开放力度才得以变得更大,改革创新更深化。国家级平台要起到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作用,深中通道的开通将更加便利这些创新成果复制应用到更多特色平台上。前海更应发挥自身制度创新效应,让其发展经验、营商环境在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出更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深中通道不仅连接了深圳、中山两地,还通过万顷沙支线与广州南沙连接。深中通道通车后,广州南沙至中山城区的行车时间缩短到15分钟以内,至深圳的行车时间也缩短到20分钟以内。从广州南沙出发的跨市公交线路也“呼之欲出”。近期,广州南沙区政府透露,目前已初步确定南沙-深圳前海、南沙-深圳宝安机场的跨市公交线路,并将争取尽快落地、开通运营。
广州南沙定位为大型制造业区域。广州市社科院区域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蒋丽认为,南沙是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拥有“双15%”税收优惠政策、雄厚的汽车制造业和船舶制造业、科教金融业、物流旅游商贸业基础和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广州南沙聚集了超千家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业,一大批“独角兽”企业迅速成长,正在打造广深产业融合示范区。把握深中通道通车机遇,如何让产品更加便利地在区域间流通,是南沙需要承担的责任。
而珠海横琴的“澳门平台+国际资源+横琴空间+成果共享”模式,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内外企业前来投资……可以说,深中通道加速了人员、资金、物资和数据等生产要素的便捷高效流通,也让三大国家级平台在科技创新上各展所长、协同分工;在高端研发设计、服务和制造领域错位发展;实现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的相互融合配合,形成了运营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和科技创新高度。
作为我国第一家香港与内地合伙联营的律师事务所,近年来,华商林李黎(前海)联营律师事务所的业务逐渐拓展至中山、珠海、茂名等地。深中通道开通后,该律所深受其益。律所管理合伙人丁华文表示,近期,深圳、中山两地律所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拜访与交流,未来还将密切沟通,推进互设办公室或分所,通过律所与律所之间的重组合并等,逐步实现更多湾区城市法律服务业的深度融合。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所所长时鲲说,前海金融服务、法律服务、设计服务等优势产业带来的服务链和创新链将通过深中通道得到延伸,并与珠江西岸的制造链实现更好对接,既能推动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还能助力大湾区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供应链网络体系。
盘活粤港澳大湾区
区域融合发展中,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尤为关键,特别是大湾区这样受到大江大海阻隔的超级都市群,交通互联互通对于促进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从国际一流湾区的发展经验看,以跨海大桥和跨海通道为代表的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动能。一系列跨区域、跨江海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著提升大湾区内的交通便捷度和效率,推动各城市间的深度融合。
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亦是如此,不但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向协同化发展上迈进了一大步,加快了湾区产业和创新所需要的要素与人员流动速度,还大大强化了大湾区整体的竞争优势,使之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中持续领跑的排头兵。除了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深中通道还将盘活大湾区资源,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带来大湾区各城市跨境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及协同、产业链和供应链对接、人才流动与教育合作、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便利。 一直以来,珠江口交通不畅制约着珠西、珠东协同发展,造成两岸经济发展不均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西岸城市的GDP总和仅为东岸城市的1/5,世界500强企业总部主要集中在大湾区东岸城市。交通发展作为现代化城区发展的开路先锋,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深中通道贯通不仅有利于深圳中山“双城”联动,更加速构建了“多城联动”格局。在物理空间上,深中通道连接了深圳、中山、广州三地和珠江口东西两岸;而通过与周边高速路网的进一步衔接,这一超级工程将显著加快城市融合、资源要素流动,由此辐射带动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联动发展。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陈荣彪认为,深中通道这种跨越式的交通大提升大大提高了两岸人流物流的连接效率,同时也为产业协同合作和更多维度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深中通道开通后,不仅有利于推动产业链条在珠江两岸优化布局和合理分工,促进创新要素高效集聚和流通,还能实现机场等重大交通基建和旅游、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的跨江共享,让“深中通道+”的想象空间更加广阔。可以说,深中通道的开通,带来的不仅是产业发展前景,更是沿线市民的美好生活。
“硬连通”加速,“软联通”随之提效。深中通道通车后,深圳一流的营商环境、政府运营模式、服务理念,在交流与合作中传递;更多政务事项的跨城通办、湾区通办也被提上工作日程,制度创新成果的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在中山翠亨新区马鞍岛,政务服务中心可办理的通办事项中,深圳占233项,为深中两地的企业、人才和居民提供了极大便利。中山国际人才港服务中心副主任周佳曼表示已与深圳前海人才港、宝安区人才港在人才服务、培育和引进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深圳、中山可以共享两地的人才服务平台,中山国际人才港可以作为深圳人才港的中山基地,为深圳人才服务。
推动珠江东西两岸城市群融合发展,是广东进一步拓展经济纵深,充分挖掘城市、空间潜力的举措。截至2022年,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常住人口超8000万人,占广东五大都市圈总量的约75%。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将直接或间接让超七成都市圈居民从中受益。深中通道开通后,大湾区城市间“公交化”趋势明显,仅深中间开通的公交车,每天客流量都超万人,成为联通大湾区城市群的重要交通纽带。深圳前海同步开通了两条深中跨市定制公交专线,从前海梦工场北区出发,直达中山博览中心和中山国际人才港。大前海范围内的优质商圈也为中山、江门等珠江西岸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旅游休闲娱乐消费选择。
交通要道的通车往往伴随着人流量的快速增长,各地如何利用深中通道带来的机遇,加强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接住这“泼天的流量”呢?文旅成为“破题”关键。中山、江门等地适时推出非遗文化、岭南田园、粤食美味等特色文旅路线,迎来了经深中通道而来的庞大客群。深中通道开通后的首个周末,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含杨殷故居展示区、辛亥革命公园)接待游客量达16.85万人次,与上一个周末相比大增9倍多。其中,孙中山故居纪念馆7月6日观众量达8.4万人次,创历年单日接待游客量的最高纪录。深中通道连接区的深圳宝安区与中山翠亨新区也加强文旅领域合作对接,推出“一程多站”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推介甲岸村、崖口村等“寻味之旅”,共同开发文旅项目,塑造区域品牌。不少旅行社推出的深中通道周边游等旅游项目,订单已翻几倍,甚至“整个7月没有休息过一天,都是满负荷状态,有时候还要互借旅游大巴”。
从交通的互联互通,到产业、文化的交融互通,珠江两岸都市圈在经济不断融合的同时,城市之间的软对接也不断完善。珠江西岸的江门是知名侨乡,有遍布世界的530多万江门籍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每年办理涉外社会法律公共服务事项多达3万多件。深圳国际仲裁院成立的江门中心,办案数量已超558宗,标的额近70亿元。江门和祖籍江门的海内外华侨华人,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效便捷的仲裁服务;更多侨资、外资企业也能够享受到更专业和国际化的企业仲裁服务,可以放心投资江门。“用世界的规则,做世界的生意。”深圳国际仲裁院院长刘晓春表示,要以世界一流的国际仲裁专业资源服务“深圳研发+江门制造”的深江经济合作,将侨务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凝聚起更多建设新侨都的力量。
记者 李晓玲 深圳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解读思明区政府工作报告:锐意进取谋发展 赓续奋斗启新程

在追求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治理、高品质生活的奋进之路上,思明区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图为美丽的鹭江两岸。(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摄)
昨日,思明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思明区人民政府区长陈通汕作思明区政府工作报告,回顾总结2023年,提出2024年工作建议,擂响奋进再出发的铿锵战鼓,凝心聚力接续奋斗谱写新篇。
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思明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紧密围绕《厦门“一二三”战略规划》,求真务实,团结奋进,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征途漫漫,自当砥砺前行;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2024年,思明区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在“发展动能转换与科技创新、城市能级提升、深化改革”三个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为厦门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回眸2023】
团结奋进 共创佳绩
谋定快动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科创贷、税易贷、大消费专项贷,这是思明区今年首次推出的融资担保产品,目前已提供各类融资担保26.7亿元。为让政策红利快速直达企业,思明区还推行即申即兑、免申即享,企业通过“智慧思明·企业VIP服务平台”申报,更加省时省力。
创新财政支持方式,构建“财政+金融”服务矩阵,是思明区精准高效助企惠企的具体实践之一。这一年,思明区全面落实省市各项政策措施,持续开展“益企服务”专项行动,打出稳经济、稳增长“组合拳”:出台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产业政策4项,累计“退减缓降”税费22.4亿元,兑现各类扶持资金20.4亿元、惠及企业2313家次;全市首推“视频帮办”,创新推出“政务智能办”服务模式。全区新增商事主体2.96万家,增长5.8%。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一年来,思明区四大主导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优势巩固向好,智慧城市智能系统产业集群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金融业支撑强劲有力,在地私募基金管理公司136家,形成五个私募基金集聚区。商贸业量质齐升,九牧厨卫等149家企业入选首批厦门市供应链企业白名单。文体旅融合发展,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十佳目的地,“金鸡百花电影节”成功签约36个文化影视产业项目,投资总额达88.6亿元。
全力以赴抓招商、促消费。聚焦行业龙头精准招商,推动143个项目落地。九八投洽会签约项目90个。与自贸片区、火炬高新区的联动招商推动普路托思科技等22个项目入库。消费市场不断加快复苏,举办“幸福生活·好运思明”购物节等促消费活动400余场撬动居民消费1.4亿元,中山路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示范步行街。
抢抓机遇 发展动能稳步增强
今年,思明区位列赛迪全国创新百强区榜单第31名,有力印证其活力十足的创新创业环境。
这一年,思明区“数实融合”机制入选全省“一县一特色”专项改革创新项目。新增市级以上创新载体23个,年度研发投入超千万元企业达112家,规模以上企业R&D(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突破30亿大关,促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99个。新引育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79人,12个人才领衔的科技创新成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表彰。全省首创人工智能职称评审试点,评审通过人工智能工程师59名。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80件,达全国平均水平2.5倍。设立全市首只区级政府直投科创基金,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
一手抓片区开发,厦门国际商务核心区A1地块成功出让,湖滨四里标段、何厝岭兜片区安置房封顶,泥窟石村片区安置房加快建设,开元创新社区B05地块顺利出让,将军祠片区顺利完成历史遗留征拆任务,环厦大科创谷等片区规划设计方案持续深化。一手抓项目建设,美亚柏科智慧城市创新中心提前竣工,海峡成功大厦等重点项目顺利开工。策划储备专项债项目包21个、总投资约300亿元。34个省市重点项目实现投资156.6亿元。
推动开放合作,共创美好未来。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建设,支持建发中欧班列项目。海丝中央法务区思明示范区设立大陆首个涉台海事纠纷解决中心。成立全省首个区级台胞工会、全市首个区级“台胞之家”。加快推进闽宁产业园建设,推动捷能通、夏商集团等20家企业入园。在就业对接、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等领域,加强与左贡县等地对口协作,以真金白银推动山海协作结硕果。
精准发力 城区功能日臻完备
154个老旧小区迎来“逆生长”,惠及居民超3万户;改造提升后的铁路文化公园、鸿山公园充满人文美,成为居民休闲娱乐好去处;垃圾分类考评保持全市前列,新建的129个智能垃圾屋兼具美观、实用、宣传等功能……今年来,随着城市品质提升行动的持续推进,思明城区环境实现颜值内涵双提升。
让居民群众生活更舒心、更方便,思明区还加快保障性租赁住房等41个项目建设,建设龙山幼儿园周边等15条配套市政道路,完成214个建筑小区、106条道路排水管网改造,提升环岛路黄厝路段等景观,改造前埔北等农贸市场,上新“拾光园”等口袋公园。
这一年,思明区深入推进“蓝天、碧海、碧水、净土”工程,收获沉甸甸的荣誉。厦门东南部海域、筼筜湖入选国家级“美丽海湾”“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鼓浪屿入选全国首批“和美海岛”示范创建名单,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100%。
这一年,思明区以党建引领,智慧赋能,奏响基层治理强音。聚焦“宜居、宜业、智慧、和谐”,黄厝社区、东山东坪山社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成效明显。成立物业管理行业协会,“一办法一细则”获全市推广。15个小区入选全市首批“最美小区”,4个社区获评全市近邻党建先进社区。优化完善社区考核评价机制和管理体系,激发基层干事创业热情。“一网统管”平台全流程优化提升,街道处置事件率提高至95%以上,“智慧思明”相关经验做法入选中国信息协会“2022-2023数字城市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同时,开展市民文明素养再提升十大专项行动,推动文明创建全时全域、常态长效。
顺应期盼 民生福祉更加殷实
一个个新数据,一件件暖心事,思明区顺应群众期盼,让民生清单从纸上落到地上。
聚焦群众关切的教育问题,思明区采用高科技预制学校等方式新改扩建7所学校,新增小学学位5130个、幼儿园学位720个。实施“百校焕新”行动,区属学校实现空调全覆盖,区青少年宫和老年大学新校区投用。与北师大等高校合作,引育学科名师、骨干教师268名。“双减”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获评省级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文体活动尽展思明活力,开展海峡两岸原创广场舞大联欢等300余场文化惠民活动,“翻阅思明·2023全民阅读季”活动吸引超百万群众参与。
织牢民生保障网,思明区发放各项就业补助资金3516万元,引进高校毕业生2.7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35万人。发放基础人才“五年五折”租房补贴8041万元。兜底保障困难群众,发放救助补助9189万元,惠及14万人次。心系“一老一小”,新设3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4个居家养老服务站,扩大长者助餐服务覆盖面。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获国家典型经验推广。老龄工作获评全省先进。新增6家普惠托育机构、486个普惠性托位,千人口托位数达3.66个。率先全市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自聘制改革,强化基层卫生人才队伍保障。溪岸、莲薇健康社区案例获评全国优秀,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复评审得到国家专家组高度肯定。
擦亮为民底色,守护群众平安。思明区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万人成讼率同比下降6.2%。全区刑事警情同比下降28.1%,群众安全感率保持全市前列。
【展望2024】
锚定目标 砥砺前行
科学统筹 凝心聚力推动经济增长
思明区将紧密衔接全市“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加快动能转换上更好发挥引领作用。
在提升产业能级上,落实新型工业化战略部署,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壮大智慧城市智能系统产业集群,打造游戏动漫产业孵化中心;扎实布局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加快公共赋能基础平台建设;出台金融业发展若干措施,做大金融“朋友圈”。发挥“金鸡”效应,聚焦数字影视、版权交易等重点领域,引进培育一批优质影视企业。打造宝嘉CCpark等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壮大文旅经济新动能。
优化营商环境,厚植投资沃土。以更大力度支持和服务民营企业健康快速成长,充实产业政策“工具箱”,推动“益企服务”向专业化、个性化发展,深化创新区级直投基金运作模式,强化民营企业融资支持。聚焦强链补链延链,加大产业链上下游重点项目招引力度,拓展多层次招商信息网络;丰富片区招商、会展招商、联动招商、校友招商等途径,深挖基金招商潜力,促进招投引联动良性发展。同时做优“智慧思明”招商经济服务平台,完善全周期跟踪服务保障,打通项目落地投产见效“最后一公里”。
项目引领 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
思明区将充分发挥重大片区促进有效投资的主阵地作用,持续扩大有效投资,放大投资乘数效应。
一体推进厦门国际商务核心区建设与招商,加快高端总部集聚发展;完成何厝岭兜片区安置房及公建配套建设,推动湖滨片区安置房主体全面封顶;分类推进开元创新社区低效用地改造,再造集中连片、集聚集约完整产业空间;推动滨北超级总部规划落地;深化环厦大科创谷片区规划……紧抓“岛内大提升”机遇,思明区推进城市更新按下“快进键”。
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优化项目全流程闭环管理。围绕“七个导向”积极谋划项目,优化“并联审批”“多测合一”模式,精简项目审批流程,推动黄金海岸酒店等一批项目开工,力促禾祥鑫天地等一批项目建成投用。
项目建设离不开资金保障,思明区将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争取更多上级资金支持。加快盘活政府闲置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良性循环。鼓励国企积极参与片区开发建设,撬动社会资本,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改革创新 多措并举提升区域竞争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思明区将以改革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助力全市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
抢抓重大机遇,思明区将加大首创性、差异化探索,积极承接试点任务,争取更多应用场景落地思明。持续发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拓展、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推动形成一批“数实融合”引领示范项目。聚焦工程建设、企业服务等重点领域审批制度改革,以更高水平的智能化政务服务高效惠企便民。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思明区将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深化产学研协作机制,鼓励校企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引导专业机构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健全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育扶持机制,评选10个科创人才基地,支持基地自主评价、用好研发创新人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持续拓展开放合作,思明区将与共建“一带一路”伙伴国家深化经贸合作,优化海丝中央法务区思明示范区建设。积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扩大民生、经贸、人文等领域交流,鼓励台胞就业创业,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高标准推进闽宁产业园建设,深化武平县、将乐县对口协作,巩固拓展援藏、援疆工作,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
共建共治 持之以恒提升城区品质
党建引领、社会参与、群众共治,思明区将扎实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
随着“智慧思明”二期项目加快建设,智慧城中村、智慧小区管理服务平台将赋能各治理单位业务和应用创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文化、风貌综合提升,建成黄厝社区、东山东坪山社城中村现代化治理样板示范村。推进社区标准化建设,推动近邻党建提质增效。巩固提升文明创建常态长效机制,促进市民文明素养和城市文明程度双提升。
新建与改造并进,城区功能品质将持续提升。一方面,推进483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莲花南路等14条市政道路,新建祥云实验学校东侧等11条道路,打通前埔西路等断头路,新增停车位600个,完成新一批口袋公园建设,推进厦禾路、禾祥西路绿篱改造提升。另一方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筼筜湖南、北岸片区正本清源改造,巩固排海口整治改造成效。持续推动垃圾源头减量,提升垃圾分类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擦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名片。
民生为本 全力以赴满足群众所需
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思明区将坚持民生为本,让居民群众有更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厦门一中思明分校等项目建设,力促故宫小学改扩建等项目建成投用。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深化省级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推动建设厦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新建项目、鼓浪屿医院病房楼等改造项目。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推进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常态化建设。
聚焦各个群体,全心全意优服务。加强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加快全民健身中心及老年服务综合体项目建设,不断优化社区长者食堂布局,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场所条件,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加快普惠托育机构建设,力争千人口托位数达4.0个。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助力我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做强鼓浪屿音乐节等文化品牌,做优“东坪山山海运动圈”“沙滩滨海运动带”,持续深化文体惠民。
从严从实,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持续推进道路交通、消防、燃气、建筑施工、房屋安全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和事故防控。健全应急管理综合指挥体系,持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统筹开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深入推进平安思明建设。
【点击】
持续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大力践行“四下基层”,常态化开展“近邻·思民”专项活动,完成3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强作风,深入推进“强腰”工程,实施“以学促干”百日行动,有力保障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任务落实……今年来,思明区以有力抓手点燃广大思明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政府作风持续转变,政府建设走深走实,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市、区人大代表议案1件、建议148件,政协委员提案223件,满意率、基本满意率达100%。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切实加强行政监督、审计监督、财政监督。
使命在前、重任在肩。新的一年,思明区将以奋发有为的拼搏姿态和锐意进取的开拓精神,全力以赴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旗帜鲜明讲政治,以学促干提效能。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和区委工作安排,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强化实践实干实效,大力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在一线察实情、解难题、出实招。坚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加强部门联动,提升12345政务热线办理质效,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深化运用“两化三单”、专班推进等工作机制,推动形成狠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坚持守正创新、系统思维,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敢想敢为、实干担当的干部鼓劲撑腰。
依法行政促发展,廉洁奉公树新风。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强化审计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探索建立城市管理执法和社区工作协同联动机制,提高行政执法效能。牢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持政府过紧日子,集中财力办大事、办要事,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文/厦门日报记者 吴燕如 通讯员 夏思萱)
来源:厦门日报
相关问答
bobios下载【7分钟了解】稳定版APPv9.6.6-图吧地图
普路、地鐵」六位一體的樞紐型大交通體系5、资料显示,爱协生2022年7月1日完成股份制改制,公司名称由“深圳市爱协生科技有限公司”变更登记为“深圳市爱协生科技...
博安网官网下载:首页-图吧地图
普路、地鐵」六位一體的樞紐型大交通體系记忆技巧(MemoryTechniques):据IDC...4.5月,江蘇證監局發布公告稱,光大證券在金通靈(1.450,0.04,2.84%)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