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科技迷作文 青春的空响,矛盾的由来

用户投稿 15 0

青春的空响,矛盾的由来

作者:东 来

很久不读三岛由纪夫的书,重读《假面的告白》还是被文辞中闪现的光芒灼伤。考虑到写作这本书时,三岛只有区区二十四岁,透彻的剖白和强悍的自省,毋庸置疑的天才更让人生出嫉妒之心。二十岁时读三岛,易被漂亮而流畅的官能书写打动;三十岁时读三岛,更重在对作家整体性的理解,在作品中寻找作者个体生命的内在关联,成长、迷惘、失落、得意、悖逆,或是彻悟,且这种关联只能由作品出发而推导,不能由作者的际遇反推,尤其是当面对三岛由纪夫这样善于自我戏剧化的作家,反推就会陷入圈套,错把表演当成真心,被“假面”迷惑,看不见“告白”。

我是一个科技迷作文 青春的空响,矛盾的由来

阅读作品,就像是把每个散落的珠子穿成珠串,珠与珠之间,有时间的顺序,也有主次的顺序,重要的作品不一定在中位,中位的作品不一定重要,错位比合璧的概率要大得多。三岛由纪夫只活了四十五岁,《假面的告白》成书时间恰在他的生命中点,也标志着三岛的创作和思想成熟,往后更多是补充和深化,不再有新说和折变。我甚至觉得这是三岛由纪夫最为重要的小说,近似母本的存在,在其中可以找到三岛后续作品的影子,譬如《金阁寺》中美的毁灭,《禁色》中对男色青春的挽留,乃至《丰饶之海》里对生死轮回的探讨。

《假面的告白》只讲一件事,阐述“我”到底是怎样的人,是如何形成的,“我”之样本的独特性。这样深入细致的阐述对于作家而言也是非常危险的,一方面是如此细腻直露的剖白一定抱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志气,必然会引起一部分读者的反弹;另一方面,写自传本身也会改变过去,塑造一个并不真实的自我形象。这也是为什么很少有作家会提笔自传,虚构别人可以,虚构自我常常令人作呕。

那么才二十四岁的三岛由纪夫想要塑造的是怎样的自己呢?

“我是一个无益而精巧的矛盾,这部小说就是生理学上的证明”,三岛由纪夫在这本书发表之初,已经亲自点出主张,而“阐述自我”的主题贯穿了三岛由纪夫全部作品、行踪,乃至声势浩大的死亡仪式,读懂《假面的告白》才能理解三岛由纪夫。在亨利·斯托克斯撰写的三岛传记《美与暴烈》中大量引用《假面的告白》来印证三岛由纪夫的童年和青年经历,寻找他思想的踪迹,他觉得三岛在这本小说里吐露了真言。

“矛盾”,意思等同于悖论,或吊诡,或分裂。书的名字就很矛盾,既有假面,又来告白,假面和告白是以何种方式组合,这是在阅读之初就埋下的疑问。沿着时间的绳索攀缘,三岛由纪夫回到了自己出生时,寻找矛盾的源头。“我”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官宦家庭,彼时的日本社会已经发生巨变,传统的力量虽然深厚却日渐衰弱,曾经的辉煌和当下的破落,深厚的传统和日新月异的现实,矛盾的种子一开始就已经存在于社会和家庭中,而“我”就在此时出生了。祖母把年幼的“我”的抚养权从母亲那里夺走,又因过度保护,将“我”关在陈旧的房屋中,几乎隔绝与外界的交流,这种不自由让“我”成长为一个过度羸弱的人,不得不转向内向世界,耽溺幻想和感官。祖母的垂暮和衰朽,以及她的贵族审美深深影响着“我”,“我”对美的渴望,和对“死亡”的幻想从她开始。

这里需要陈说一个科学常识:出于自我保护,人的大脑在五岁之前的记忆几乎是一片空白,而《假面的告白》里的“我”对幼年桩桩件件有着过于清晰的记述,正是那份清晰和确信使人生出疑问,那些事情真的发生过吗?还是说一切都是作者的演绎和篡改,只为印证自己思想上的其来有自?这正是《假面的告白》的“假面”之一,将过去的自我和现在的自我重叠,混淆作者思想形成的时间。

青春期的“我”在战争的阴影下长大,物资匮乏,轰炸常常不期而至,世界末日悬在头顶,眼前所有顷刻之间都可能会化为火海灰烬。不独是“我”,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日本社会都浸没在绝望之中,又以韧性维持着日常,无常种入了“我”的心里,续接了幼年的绝望,成为一代人的底色,青春的爱欲在这样病态的土壤里滋生。爱欲强烈不可控,死亡也强烈不可控,两者遭逢所产生的回响,近似于濒死体验。

“我”的情欲萌蘖于一张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道图。在书中,三岛如此描述自己所见的绘画,“在那个足以和安提诺乌斯相媲美的肉体上,看不到其他圣者的那种传道布教的辛劳和老朽的痕迹,只有光辉,只有青春,只有美,只有逸乐。”被侮辱被毁灭的圣洁,以及用死亡留住的永恒青春,深深地震撼了三岛,以至于他后来竟然在写真集《蔷薇刑》中亲身复现了这张图。

“我”对一个少年近江产生过爱意,且是痴狂的单恋,三岛在书中穷尽一切美好词语来形容近江,反而让近江的形象变得模糊,近于一个男性符号。近江很有可能只是三岛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用以灌注他向往的男性气质,“他所具有的无限的多样和微妙的神韵,也就是我从他身上所看到的东西——关于生命的完整的定义”,而“我天生血量不足,却有流血的冲动”,“我”恋近江,归根到底是极度自恋,是渴求自我实现。

关于锤炼身体,更繁冗更充分的书写在《太阳与铁》一书,在那里三岛不厌其烦地论证肉身锤炼的必要性,肉身所蕴含的美的意志。在他看来,探索肉体的边界和探索精神的边界同等重要。而青少年时期的三岛恰恰精神发达而肉体孱弱,这样的不和谐令他难以忍受。他在三十岁开始健身,练习剑道,并且有所成就,如果不是靠着强悍的意志力,是难以达成的。在心理学上,或许可以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解释这一段:期待者对期待对象产生美好的憧憬,接着会产生具体的期待结果,进而产生积极的行为。又或许,可以用“假性自我”来解释:因为无法向外释放爱欲,便将爱欲转为自恋,把自己锤炼成原本羡慕的身体样貌,这样爱恋与被爱恋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得到统一。一般来说,假性自我是不易被发觉的,但三岛非常明确地写出了假性自我的形成原委,他洞悉内心,却不具有治愈之力,因为他认为失衡或错位本身也是美,如他在小说的开头引用了《罪与罚》的一段,“美是很可怕的、怪吓人的!之所以可怕,因为它神秘莫测;之所以神秘莫测,是因为上帝尽出些让人猜不透的谜……”。

小说只有四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写的却是“我”和少女园子的恋爱。“我”在同侪压力和保守的社会习俗中,不得已伪装成一个正常人,靠着精湛狡黠的演技骗过所有人,和美丽少女园子产生纠葛,这种纠葛使“我”不断内省,认知自己的虚伪和矛盾,“我发誓忠实地演出。没有爱,也没有欲望”,最终却无法欺骗自己的内心,以至和园子的恋爱发展为一场闹剧。在和女性的接触中,三岛的书写再也没有出现过像之前“我”面对近江时那样令人心旌荡漾的官能描写,而是抽离冷漠和自我怀疑,否定再否定,先前对近江确信的爱欲至此变为一种存在性的怀疑,而且伴随着巨大的道德焦虑,靠着大段《罪与罚》式的自我反省,作者的道德焦虑也传到了读者心中,引发一场道德审判。伪装的正常,终究不是正常,矛盾无法调和,内心无法纠正,再加上战争旷日持久的影响,青春像湿掉的花炮,沦为空响。

三岛由纪夫在小说中大胆写禁忌之恋,但在现实世界,他娶妻生子,尽力扮演一个正常男人。作为一个内向且对文体有着极高要求的作家,如不能将深藏的内在剖解出来,又不可忍受,因此,三岛作品的坦诚和其真实人生的“假面”,又构成一重矛盾。阅读三岛的作品和观览他的生平,同样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如果他的矛盾得以纾解,三岛由纪夫还会是这样绮丽又畸变的样貌吗?还是会以本来面目“平冈公威”的名字一直生活下去呢?怀抱着这样的想法,阅读三岛由纪夫时,也开始产生愧疚,因为我们终究是在观看一个不幸的样本,评论家福田恒存如此描述三岛由纪夫“在现代看来,这种充满痛苦的矛盾而不以为是矛盾的人,或者亲自利用矛盾的存在而不打算将此作为矛盾的人——他,就是三岛由纪夫”。

如果用当下流行的词汇来解释三岛,或取一个小红书式的耸动标题,可能会涉及的标签有“高敏感”“阿斯伯格综合征”或“原生家庭”等,但语言的扁平和匮乏所损耗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标签化自我和他人并不会使我们在认识人性上更准确更深入,我觉得人自我认知的途径唯有一种,就是潜入意识深处,将复杂归于复杂,将矛盾归为矛盾。

(作者系青年作家)

来源: 文汇报

封面新闻对话刘慈欣:《三体》之后,我一直耐心等待灵感的降临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吴德玉 摄影 陈光旭

4月25日,在雁门关外的文化热土山西大同,见证了中国文学界两位标志性人物——茅奖得主、《尘埃落定》作者阿来与“华语科幻第一人”、《三体》作者刘慈欣的重逢。

在由番茄小说主办、阿来书房承办的“番茄十二日谈”暨“番茄小说全民阅读月大同站”主题活动上,刘慈欣与阿来、科幻新浪潮代表型作家陈楸帆等人展开了一场跨越文学次元的深度对话。封面新闻“大道——人文大家融媒报道”小组,在现场全程聆听并在作家们对谈之后,专访到刘慈欣。

自《三体》问世至今多年,刘慈欣接受过不计其数的采访,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也多次参与。不管是前些年作为圈内实力派科幻作家,还是后来出圈成为华语科幻扛鼎者,他的态度始终如一:诚恳对待,沉稳平和,回答问题会不时停下来陷入思考和斟酌之中。他的回答总是思路新奇又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给人启发。在他身上,技术与艺术,理性与感性,有一个很妙的融合,彰显出闪闪发光的强大内核。

我是一个科技迷作文 青春的空响,矛盾的由来

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刘慈欣(2025年4月)

人物小档案

刘慈欣

连续八年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银河奖”。《三体》获第73届世界科幻文学最高奖“雨果奖”。被公认为中国科幻文学“里程碑式人物”,业界赞誉他“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提升至世界高度”。2025年2月,在山西省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刘慈欣连任山西省作协副主席。

“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对未来抱有希望”

封面新闻:您在分享当中经常会提到像康德的“物自体”“不可知”等概念。看得出来,你对哲学有很大兴趣。你如何看待哲学与科幻的关系?

刘慈欣:其实我以前说过,与科学相比,在知识结构上,哲学更像科幻小说,或者说距离科幻更近一些。因为在科学的世界观中,世界图像只有一个。但是哲学不一样,一个哲学家就有一个世界图像,而且这些世界图像是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假如有一个外部宇宙的观察家来跟这些哲学家对话,简直很难相信他们谈的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宇宙。这一点和科幻小说十分相像。还有哲学上的“不可知论”真的很像科幻。

封面新闻:在你看来,人类认知能力的边界在哪里?

刘慈欣:人脑有生物性的物质基础,它的运转遵循自然规律。你要说到它的边界,我确实想象不出来。最近我看过一本书叫《眼见为虚》,或者叫《现实不似你所见》。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你看电脑桌面上面有个Word 文件图标,一个蓝色四方块,这是我们看到的现实世界。但Word 文件是那个东西吗?它不是那个东西。它后面是什么东西?它后面是一层一层的符号、字符,字符下面是0和1的数字,再往下面是硬件。这些是你看不到的。我们人类思维认识自然,很可能也有这么一个一个层次。这个问题,如果你要深究,这真是一下午都说不清,这是一个很深的哲学问题。

封面新闻:你对人类认知能力边界的突破,是持一个怎样的态度,偏乐观还是悲观一点?

刘慈欣: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对未来抱有希望。但这中间肯定是要经过相当曲折的过程的。哲学家康德说,我们与“物自体”之间永远隔着一层。这种观点听起来,是有点让人绝望。最近我又想到,或许有一种存在可以做到这种突破。那就是现在的人工智能。或许它会大大超过人脑的智力。当然,现在人工智能的水平离我说的这个境界,还很遥远。

封面新闻:AI在科幻写作领域表现不俗。对于那些刚刚开始科幻创作的年轻作家,该如何应对,或者如何与它们合作?对此你有怎样的建议?

刘慈欣:我不但提不出什么好的建议,反而想向年轻人征询建议。因为我也在同样的困境之中。我能想到的一点是,哪怕你能够利用AI工具写作,用得很好,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作为作者,作为一个发挥想象力去“创造”一个世界的人,我们现在的身份已经完全变了,而且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封面新闻:你一直很关切宇宙的尽头等这种宏大问题,对遥远未来的向往。坦白说,这种宇宙级的关怀,在其他人那里容易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慢慢消磨掉。为什么你会一直能保持下来?

刘慈欣:我一直保持,没有消减,具体是为什么我也自己也不知道,可能我生来就是这个样子,还因为我是一个科幻迷。

封面新闻:你说你暂时写不出来让你自己激动的作品。那在阅读方面,有没有让你特别激动的作品?

刘慈欣:很遗憾地说,不管是看科幻电影,还是看科幻小说,我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有遇到一部真的让我激动的科幻作品了。这可能是跟我本人我年纪大了看过的好作品太多了不容易激动有关,但也很可能是缺失没有让人激动的科幻作品让我遇到。我也不确定是哪一种可能。不管是哪一种可能,总之是很长时间就没有了。此外,我还发现,近几年在国内出现的两个最有影响力的科幻长篇,《我们在南京》《造神年代》都是网文。

我是一个科技迷作文 青春的空响,矛盾的由来

刘慈欣

“现在写科幻,更像是在一艘正在沉没的船上扬帆起航”

封面新闻:你如何看待科幻的未来?

刘慈欣:这需要分开两个领域来看。科幻作为叙事文学的未来,我觉得并不明朗。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世界很多地方,科幻文学都处于一种衰落的状态。首先我觉得,科幻的神奇感变弱了。因为科幻里面的东西,很快会变成现实,就会变得很平淡。而且,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又让文学的命运变得更加不可测。未来很可能出现这种状况:我想看部长篇了,就对AI说,我要什么人物、什么题材、什么风格,然后它可能50秒就给你出一篇。你看风格不对,让它换一个,等50秒之后又出来一篇。如果我想看一部电影,可能等个十分钟,人工智能就制作出一部大片。假如这种时代到来的话,还有多人愿意看书呢?我现在没办法想象。现在写科幻小说,更像是在一艘正在沉没的船上扬帆起航。另外一方面,科幻文化也正在从文字这个媒介渐渐转变为影像等多媒介表现。科幻影视发展很快,它一方面可以从科幻文学中寻找故事资源,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原创剧本出现。我对科幻影视很有信心,认为它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封面新闻:作为一个用文字写作的科幻小说家,你对科幻影视抱有如此大的兴趣和信心。为什么对影视如此看重?

刘慈欣:大家都看得到,图像视频媒体,本来它的受众就很多,这是一个基本事实。另一方面,相对于文字来说,科幻它更适合用图像来表现。有些科幻设想,文字很难描述出来,但一个画面就能很好表现出来了。画面和人的想象力并不矛盾。文字能够激发想象,也是因为你之前有了经验,有想象的基础。如果没有这个经验作为基础,给你出来一堆文字,你也想象不出任何东西。比如科幻小说中写到,一艘飞船飞过去了。你让对方想象那艘飞船,肯定和他以前见过的那个图像经验有关系。但是电影里面那个飞船一出来,你就很震撼。

我是一个科技迷作文 青春的空响,矛盾的由来

刘慈欣给读者签名

“往往觉得很难实现的科幻想法,最后最有可能变成现实”

封面新闻:阿来说,科幻其实是更深地面对我们当下的困境,而且比普通人更有忧患意识。好的科幻小说虽然是幻想的产物或者跟未来相关,但同时也有很强的现实感。在你的小说里就能看到这种现实主义关怀的东西。从《乡村教师》到《三体》都是如此。你怎么看待科幻与现实的关系?

刘慈欣:科幻无非是把现实的人放到非现实的环境中间所进行的一个思想实验。科幻中的人都是现实中的人。科幻写的是未来世界,但写的人并不是未来的人。因为你并不了解未来的人的思维、行为方式。不管你是写银河的尽头还是在一万年后,科幻里的人都是现实的人。这种差距,你可以想象一下,石器时代的人如何理解我们。就算写的是外星人,其实本质上还是基于现实中的人性。只要你是基于科学的想象,不管你想象得多么疯狂,多么远离常识,多么空灵,你肯定和现实是有着很紧密的一个联系的,因为科学是从现实中来的,它是从现实中发现的宇宙规律、自然规律。

封面新闻:有人提到,科幻虽然说一直是我们的想象,但是近十年来我们都是将科幻的内容一点点变成现实,这一点表现出了人类的想象力与智慧。对此你怎么看?

刘慈欣:其实按科幻小说家的习惯来说,我们更倾向于去写那些很难实现的那些想法,而不是说去写那些大家都认为很容易实现的想法。正是那种包括我们写的人在内的所有人,都觉得很难实现的科幻想法,往往最有可能变成现实。当然,虽然也没有人承认说这个实现有科幻作家的什么贡献或者功劳,但是我们还是能体会到那种满足感。

封面新闻:《三体》之后,虽然你一直没有写出让自己激动的作品。但其实你一直在写,对吗?

刘慈欣:对。我在写,一直在尝试。我还会继续努力尝试下去,耐心等待灵感的降临。虽然努力和耐心不一定能带来突破。

来源: 封面新闻

相关问答

科学技术作文_作业帮

[最佳回答]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各种用具,生活用品,旅游工具等都越来越发达,那么在十年之后,这些用具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想着想着就想入了...

”科学迷”的烦恼阅读答案_作业帮

[回答]1.为什么我收了上后还装作若无其事答案:因为升入六年级后,爸爸不让我做小实验,我担心爸爸知道我偷偷做小实验,而被批评,甚至把我的“宝贝”全扔掉,...

孩子是科学迷,我们能做些什么支持他/她?

孩子是科学迷,做父母的应该感到高兴。因为对科学感兴趣的孩子,是对这个世界和社会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我们要细心呵护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

作文假如我是探险家_作业帮

[最佳回答]在童年时代,我就对探险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有时想,我多么希望自己能成为第二个哥伦布啊!假如有一天,我的梦真的变成了现实,我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探...

作文我的理想是科学家600字左右,不能少于500字要写当科学家...

[最佳回答]我的理想看着全球暖化的问题,我想起了我的理想;看着全球沙漠化的问题,我想起了我的理想;看着.我的理想是想解决人类面临或将来的问题,成为一名科学...

作为科技迷有生之年你想看到什么?

科学技术,简称科技,科学与技术的通称。科学技术是通过研究和利用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达到有效、便捷、低消耗、高产出等特定目的的方法和手段。科学技...

小军是一个“武器迷”,对高科技的武器到了痴迷的地步.他利...

[最佳回答]为了抵制这种诱惑,他采取了这样的做法:把所有有关武器的书籍、杂志让父母藏了起来;还给自己严格的规定,小军运用的抵制诱惑的方法有:避开诱因法;理...

【一篇关于航空航天的科学作文.估计主要是讲科技发展类的】...

[最佳回答]航天·生命的探索\x09我总是在想,宇宙,那里有我们不知道的神奇生命吗?\x09神秘的浩瀚的宇宙,到底有多少我们不知道的秘密?到底有多少神奇又诡异的生...

郑重嘱托:“这是我一生的心血,你们一定要_作业帮

[最佳回答]选材建议汪曾祺写金岳霖先生幽默的性格、丰富的学识以及开放的教学风格;胡适写自己的母亲是“慈母兼任严父”,写出了母亲独特的品质:不仅懂得如何...

迷书作文_作业帮

[最佳回答]我喜欢看书,笑话书﹑作文书﹑小说书﹑故事书等书我都很喜欢看,每当我自已迷上一本书时,我一定会看完那本书,不看完不罢休。如果可以,我还会去买一本...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