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D交易大爆发,今年总额已超455亿美元!中国创新药能否打开增长新空间
一笔笔BD(business development,业务发展)交易订单让中国创新药又香了起来。
据澎湃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刚刚过去的5月,至少6家国内创新药企对外官宣了BD交易订单,大部分是中外药企之间的跨境合作。重磅BD已然成为催化创新药二级市场行情的关键因素。在超60亿美元的大单官宣之后,三生制药(1530.HK)5月20日当天大涨32%,三生国健(688336)20日和21日收获两个涨停板。许多投资者开始关心,下一笔BD大单花落谁家。

5月国内医药行业官宣BD交易 来源:澎湃新闻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梳理
石药集团(1093.HK)更是开启了BD交易的“预告”模式,称公司有三项潜在交易处于磋商中,单笔潜在总金额约50亿美元。尽管石药集团强调“潜在交易未必一定会落实”,但5月30日,石药集团盘中最高涨超12%,收涨6.3%。
全球来看,BD交易早已存在,买方通常是手握充沛现金流的知名大药企,卖方通常是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创新药企。近两年,BD卖方越来越多地来自中国创新药企。华福证券5月27日研报显示,2020年至2024年,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从92亿美元提高到523亿美元,首付款金额从6亿美元提升到41亿美元。2025年初至今,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已达455亿美元,首付款已达到22亿美元,全年有望创新高。
在2025年初的第43届J.P.摩根医疗健康大会上,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局长直言:“2024年FDA批准的IND(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分子中,超过50%的分子都来自中国。”当下,BD被视为中国创新药崛起的一大标志。与此同时,中国创新药也面临下一个拷问:中国创新药的潜力是否只能靠BD衡量?BD之后,未来中国创新药还有哪些增长点?
跨国药企为何偏爱中国创新药资产?
自2015年开始,在政策、人才、资本等多因素的推动下,中国创新药获得长足发展,在资本市场一度“靠PPT就可以融资”,但这种热度并未能持续。医药魔方数据显示,创新药一级市场报道的融资额从2013年的36亿元增长到了2021年的620亿元,到2022年降到了393亿元,同比下降36%。
医药向来是一个烧钱的行业,业内知名的“双十理论”就指出,做出一个创新药需要十年时间,花费十亿美元。随着“低垂的果实”越来越少,“双十”的数字或还在增长。当资本市场遇冷,叠加经济周期调整、支付政策等多因素的影响,医药领域也迎来了“寒冬”。尚没有商业化产品的biotech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处于创新转型的传统大药企也需要开辟国际化的新路径,实现自我升级。
相比国内创新药企,不少跨国药企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部分药企更是手握“销冠”级别的明星品种,但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没有谁可以一直躺在过去的成绩单上。以当前“销冠”默沙东的K药为例,其核心专利将于2028年到期,届时将面临一众生物类似药的激烈竞争。类似的还有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该药2024年全球收入超过280亿美元,但其专利也将在2026年到期。
跨国药企向来舍得在创新研发上砸钱,2024年,全球制药巨头研发投入TOP10研发投入合计超过1200亿美元。面对寻找业绩新增长点的痛点,除了自力更生,从0开始自研一款创新药,“买买买”显然是一个风险更低的方式。有外企高管此前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提到,公司来自外部的研发管线占比达60%。

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和首付款金额
一边是手握在研管线却缺钱的本土创新药企,一边是不缺钱而需要为产品管线注入新血液的跨国药企,两者最终牵手可以说是自然而然。一位医药人士在近期的公开会议上分享了一组数据:跨国药企外部采购管线来自中国企业的比例逐年上升,2020年为10%,到了2023年达到29%,2024年这一比例达到31%。
站在中国药企视角,国金证券研报指出,我国创新药出海方式,主要可归集为三类:“自主出海”“合作出海”“借船出海”。其中自主及合作出海虽然长期收益大,但壁垒高、风险和成本大,而基于我国目前创新药企所处的发展阶段,借船出海自然成为了目前最适合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方式之一。与海外成熟(或已上市)的创新药及其体系相比,我国创新药目前发展正处于成长爆发期、新分子开发不断涌现,为了尽早兑现创新分子价值、分担研发的成本风险,国内创新药企更多选择BD方式将分子海外权益授出,而BD本质是IP的交易而非制造端“有形产品”的转移。
为何偏偏看上了中国创新药资产?答案之一是性价比高。有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认为,当下,跨国药企也在降本增效,虽然相比biotech不差钱,但买管线也会更加谨慎,更倾向于寻找物美价廉的管线。来自中国的创新药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已获得关注。在资本寒冬的大背景下,中国创新药估值处于低位,此时确实是外企“扫货”的好时机。
PD-1/VEGF双抗药物被不少医药人士视为国产创新药性价比的代表案例之一。5月20日,三生制药宣布,与辉瑞就PD-1/VEGF双抗SSGJ-707在全球(不包括中国内地)的开发、生产、商业化权利,首付款潜在总金额超60亿美元。有意思的是,辉瑞也曾与美国Summit达成临床试验合作,共同推进PD-1/VEGF双抗依沃西与辉瑞多款抗体偶联药物在多种实体瘤中的联合治疗应用。
依沃西来自中国,由康方生物(9926.HK)自主研发,该药因“头对头”击败K药而获得全球瞩目。在与辉瑞的临床试验合作公布之时,有声音认为,辉瑞可能有意向通过summit买下这款PD-1/VEGF双抗,但最终辉瑞用60多亿美元直接买下了三生制药的同靶点药物。
上述分析人士指出,Summit唯一正在推进的管线就是依沃西,业内普遍认为,该公司有可能被某家跨国药企收购。在辉瑞与三生官宣达成合作之时,Summit的市值在200亿美元左右,此时跨国药企买下其手中的双抗授权,可能也需要200亿美元,而直接买另一款来自中国且有还不错临床数据的同靶点药物,最高只需要60多亿美元,显然后者更具性价比。
BD能否衡量中国创新药的价值?
虽然中国创新药在BD之下显示出蓬勃生机,但质疑的声音也始终存在,比如有行业声音认为,BD是“卖青苗”,外企卷走了中国创新药成果。也有观点认为,某些BD“卖亏了”。
此前有海外药企高管向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BD是一种市场行为,应该从商业化的角度去判断。对于很多小型biotech而言,BD背后是生存问题,只有活下来,继续留在创新药的牌桌上,才有机会谈论以后的长远发展。也有国内药企高管认为,有些中国创新药企的现金流不算十分充裕,在谈BD合作交易时可能有一些退让,但最终达成交易,一定是双方找到了都满意的平衡点。

NewCo模式架构图
从最初简单的一款或几款产品的权益交易,如今的BD也开始出现新的形态NewCo(New Company)。2024年5月,恒瑞医药(600276.SH;1276.HK)公告称,将三款GLP-1类创新药除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权利有偿许可给美国Hercules。这家美国公司向恒瑞医药支付首付款和近期里程碑款总计1.1亿美元,潜在总价值超过60亿美元。与此同时,恒瑞医药还取得Hercules公司19.9%的股权。
简单来说,NewCo就是将公司产品管线海外权利授予海外新成立的公司,获得一定的股权及资金支持,同时引入海外基金,搭建国际化团队,实现产品出海。甬兴证券2025年4月研报认为,NewCo模式的优势有两大方面,一是相比于传统BD给跨国药企,NewCo可以将更早期的潜力管线实现出海,而无需等待成熟的临床数据,可以借助海外资本,实现研发项目的国际化定价;二是收益模式更加科学、交易对象更加多元化,对应BD成功的概率也更大。预计未来 NewCo 模式仍将是创新药出海的重要模式。
NewCo模式下的跨境交易依然在持续。5月27日,岸迈生物宣布,与Juri Biosciences签订一项全球许可协议,授予后者用于治疗转移性前列腺癌的靶向KLK2和CD3开发的TCE全球独家权利。岸迈生物有权收取高达2.1亿美元的资金,包括首付款,和开发、注册和商业化相关的里程碑付款,以及特许权使用费。据悉,Juri是一家整合专用资本与自有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的风险投资公司TCG Labs Soleil旗下投资组合公司。虽然官方并未披露岸迈生物是否持有Juri股权,但从目前信息来看,Juri确实属于一家NewCo,这笔交易也被视为NewCo模式落地的实例。
一位国内某药企高管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NewCo形式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索,可以让国内药企把更多的未来价值留在公司内部。在这个过程中,本土药企也可以继续学习和发展,跟着新公司一起慢慢长大,这也是本土药企实现国际化战略的途径。
未来增长点在哪里?
大大小小的BD交易除了在二级市场掀起波澜,相关成果也开始逐步兑现,并直接体现在相关药企的业绩上。2024年,百利天恒(688506)、科伦博泰生物(6990.HK)、和誉医药(2256.HK)等创新药企实现扭亏,核心动力大都是BD交易的确认收入。

创新药国内转国外交易总金额top10
类似扭亏的还有康方生物。2022年,康方生物与美国Summit 就依沃西的全球开发达成合作,首付款5亿美元,交易潜在最高总金额达到50亿美元,刷新了当时中国创新药授权交易总金额的最高纪录。靠这笔交易,康方生物在2023年扭亏。不过,到了2024年康方生物再次扭亏,原因是2024年商业授权收入较2023年的29.23亿元大减超过95%。
如何让BD不再是“一次性交易”,国内药企也开始有不同的探索。复宏汉霖高管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对于BD交易来说,只有走过临床研发,最终成功注册上市并取得销售额才能称得上是闭环。对于BD,公司并非单纯追求短期内的大额营收,而是致力于发挥公司在产品开发、注册、生产等环节的累积优势,推动产品在当地市场落地,从长远看,里程碑和产品上市后的收益能为公司带来持续的营收。
“一款在研产品被买下权益后,其推进速度受到买方大药企研发优先级、同类产品市场竞争格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卖方而言,除了首付款是实打实的收入,其他里程碑款项往往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触发,这导致首付款后授权收入存在不稳定和不确定性。这也是为什么当下BD首付款金额越高,市场关注度越大。另外,也有不少BD最终因为一些原因终止。”某国内药企人士认为,BD收入是创新药企短期内的“输血”,想要长期发展,依然要依靠自身“造血”能力,通过创新成果的兑现,支撑业绩的持续增长,才能成为比肩当下跨国药企的创新大药企。
无论何种模式的BD,指向的都是中国创新药的出海之路。中国创新药如何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医药健康市场实现“高投入-高回报-高投入”的正向商业循环,也是众多行业人士的期待。
政策端已经有利好消息。2024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会议指出,要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合力助推创新药突破发展。此后,多地在鼓励创新药械发展方面也给出了支持政策。
在支付端,2025年1月,国家医保局召开支持创新药发展企业座谈会。会议指出,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着力完善“1+3+N”多层次保障体系,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引导惠民型商业健康保险将创新药纳入保障责任。
澎湃新闻记者 李潇潇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聚人气 拓市场 共奋进——“塞上江南”经济焕发新活力

贺兰黛色青,塞上云天阔。
地处中国大陆版图几何中心的宁夏,发展热潮涌动。
今年一季度,宁夏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增速位列全国第五,这是宁夏连续11个季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起势有力的宁夏跑出“加速度”:重大项目满弓劲发、文旅融合创新出圈、特色产业奋楫扬帆、闽宁协作共促振兴……“塞上江南”正展现出向上、向好、向新的发展景象。
视频加载中...
聚人气:文旅引流激发新活力
“来宁夏,给心灵放个假。”近年来,集黄河之灵秀、大漠之雄浑、高山之壮美于一体的宁夏,成为国内长线游热门目的地。携程数据显示,今年端午假期,宁夏旅游订单同比增长17%、机票订单增长21%,接续“五一”假期的火热。

2025年的第一天,人们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山滚钟口景区笔架峰附近迎接日出(2025年1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冯开华 摄
在宁夏银川市,“滚钟口日出之约”和“览山落日大合唱”成为许多游客必打卡的网红项目。在贺兰山巅,观云海翻涌,看绝美日出;在览山公园,览湖光山色,赏落日晚霞,与舞台乐队激情大合唱。现场视频频频登上网络热搜,不少人感叹:“没想到,原来你是这样的宁夏!”
“当前旅游不再是单纯的景观消费,游客更期待场景体验和情感共鸣,这两年来,我们精心策划一系列活动,让老景区焕发新活力。”银川文旅集团董事长张帅说,去年“滚钟口日出之约”推出后,已累计吸引10万人次参与;览山公园引入演唱会等文化活动后,人气猛增,今年“五一”假期就迎来30万人次客流。

游客在宁夏银川览山公园观赏贺兰山日落(2024年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毛竹 摄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日出日落”催生“浪漫经济”,“沙漠+星空”让宁夏“星星的故乡”文旅IP火爆出圈,通过文旅融合创新实践,“塞上江南”的山水画卷变为人们可观、可感、可游的诗意栖息地。

游客在“漫葡·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内观看表演(2025年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夜幕降临,“漫葡·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的夜游大戏开启。在羯鼓羌笛声中聆听万年前贺兰山岩画的“自白”,在《贺兰山盛典》史诗大剧中置身“历史现场”,在“花儿”“坐唱”等宁夏传统艺术中领略西北文化的魅力,与上百位非玩家角色(NPC)互动……在这里,一步一景皆穿越。
开业短短两年,这座小镇已成为宁夏文旅新晋“顶流”,累计接待游客218万余人次,营收2.6亿元。“我们深度融合历史场景、非遗技艺与当代艺术表达,不断创新演艺产品,从今年‘五一’假期开始,每日总演出时长从4小时增加到了7小时,拉长夜游消费链。”“漫葡·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决策委员会主任杨涛说。

外国友人在“漫葡·看见贺兰”沉浸式演艺小镇内观看演出(2025年1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活化”历史文化资源,释放文旅消费动能。戴着虚拟现实(VR)眼镜,“走进”数字化复原的神秘西夏陵地宫;化身考古探险家,在水洞沟遗址探索史前文明;爬上六盘山,在沉浸式实景演出中感受红军长征的苦难辉煌……一系列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持续吸引着全国游客。
“人气流量”变“经济增量”。2024年,宁夏累计接待国内游客8124万余人次,游客旅游花费766亿余元,同比分别增长16%和17.65%。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五一”期间,宁夏景区门票销售额同比激增超过一倍。
拓市场:特色产业打开新局面
今年1到4月,宁夏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其中制造业贡献突出。
中国煤科宁夏天地奔牛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重型刮板输送机供应商。走进公司生产车间,只见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当前我们正在满负荷生产,订单已排到10月了。”天地奔牛副总经理石涛欣喜地说,“十四五”以来,公司年度新签订合同额从30亿元增长到近50亿元,一年一个台阶。
“这离不开公司一直以来对研发的重视。”石涛说,近年来,公司建成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创新平台,在煤机装备性能方面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引领产品迭代升级,核心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55%,还出口到俄罗斯、印度尼西亚等国家。
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近年来,宁夏以科技创新引领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加快创新主体培育。2024年,全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700家,三年翻了一番。全球最快高铁用上“宁夏造联系枕梁”、长征火箭用上“宁夏煤制油”……一个个行业“单项冠军”在全国市场浪潮中奋楫争先。

工人在宁夏沃尔丰酿酒葡萄种植基地转运采摘下的酿酒葡萄(2024年9月19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向“新”而行,因“特”而兴。贺兰山东麓,留世酒庄内一派忙碌景象,5800多瓶葡萄酒即将发往法国巴黎。“不久前刚追加的订单,为了赶法国7月国庆活动。”留世酒庄运营总监郭晓恒说,自酒庄3年前登陆法国市场,订单持续不断。
宁夏是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近年来,宁夏葡萄酒以国际市场为突破口实现逆势增长。数据显示,2024年宁夏葡萄酒出口额1375余万元,同比增长约42%。

游客(左)在位于银川市的留世酒庄品鉴中心内参观(2025年6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我们助力企业参加境外专业葡萄酒展览会,高频次组团亮相进博会、消博会等国家级展会,精准对接目标客户群体。”宁夏商务厅副厅长庞子杰说。目前,宁夏已培育出30家知名葡萄酒进出口企业,产品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工作人员在位于银川市贺兰县的宁夏百瑞源枸杞包装车间打包枸杞产品(2025年2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走差异化发展路子。宁夏确定了葡萄酒、枸杞、牛奶等“六特”产业,精耕细作、持续发展。目前,宁夏葡萄酒酒庄酒、枸杞深加工产品产量保持全国首位,生鲜乳产量占全国市场10%左右,一批“宁字号”农产品“出海”又“出圈”。

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的2025年杜塞尔多夫葡萄酒与烈酒展上,参观者品尝中国宁夏产区的葡萄酒(2025年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向 摄
乘“数”而飞,蓄能未来。当前,宁夏努力将数字经济打造为高质量发展“第一增长极”,加快推进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宁夏枢纽建设,2025年数字经济规模计划达到2200亿元。
腾讯、中国电信等25个数据中心项目加速落地;建成全国首个万卡级智算基地;形成标准机架14.2万架,智算算卡11.6万张,算力规模约7.4万P,智算规模全国第三……算力基础设施“底座”不断夯实。
共奋进:闽宁协作展现新面貌
统筹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2025年6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闽宁协作是东西部协作的典范。作为闽宁协作的生动例证,闽宁镇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9万元。携手近30年的闽宁“山海情”,精彩“续集”还在上演。
在闽宁镇,闽宁协作的最新成果——闽宁产业园正在火热建设中。“去年开始招商,有18家企业入驻。原本打算用4到5年时间把园区填满,现在已经完成50%了,比我预期要快得多!”宁夏闽宁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雄,望着一栋栋新厂房,满脸兴奋。
产业园引来“归巢燕”。在闽宁镇福宁村长大的“90后”马靖东,大学毕业后在西安创业,公司年产值达到2亿元。不久前,他在闽宁产业园摘取50亩地,计划把公司研发生产的无人机组装项目落地家乡。“年底就能投产,我想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

位于宁夏银川市永宁县的闽宁产业园(2025年6月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 摄
产业振兴一直是闽宁协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闽宁两地加强产业合作、优势互补,深化拓展“福建企业+宁夏资源”“福建总部+宁夏基地”等合作模式,完善产业对接“传送带”。去年,宁夏12个闽宁产业园新入驻企业154家。
人才是协作的“活水源泉”,健全双向挂职锻炼机制、选派专业科技人才、擦亮劳务协作“金字招牌”……闽宁两地强化人才交融,为宁夏乡村振兴培养人才力量,不断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33岁的宁夏小伙子母得余,2021年从闽宁共建的宁夏飞毛腿技工学校毕业后,定向进入福建飞毛腿集团就业。得知公司在家乡建厂后,去年他从福州回到家乡,凭借熟练的技术,担任车间制造部组长。“相同的工作回家也能干了,交完五险每个月到手5000多元。”
如今,宁夏的闽籍企业和商户近7000家、安置当地劳动力就业10万多人,5万多名宁夏人在福建创业就业、年均创收超过10亿元,闽宁协作从单向的扶贫解困发展,已迈入经济合作、产业对接、商贸往来相融合的互利共赢新阶段。
山海不为远,携手向未来。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塞上大地“山海协奏曲”激越动人。
文字记者:刘紫凌、张宋红、马丽娟
视频记者:王鹏、冯开华、杨植森
海报设计:常清潭
统筹:陈炜伟、戚文娟、李逾男、孟洁、程昊
相关问答
亿有多大?亿其实是非常小的,你知道最大的单位是什么吗?
我认为亿是非常大的了。比如你一天走一亿步还少吗?一日赚一亿分钱还少?每天喝一亿口水可以了吧!不过,听说有个距离的单位叫光年的可能会比亿大一点。我认为亿...
问下单位的,就是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最佳回答]十亿百亿千亿万亿十万亿百万亿千万亿
【英语中的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怎么表达?】...
[最佳回答]百hundred,千thousand,万tentousand,十万ahundredthousand,百万million,千万tenmillion,亿ahundredmillion百hun...
亿是什么单位?
亿一个数量单位,具体查就是10000×10000,结果就是一个亿。亿可以用来表达金额,比如说,一亿人民币,十亿人民币。一也可以用来表达长度,比如说,一亿公里,两...
数量单位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上面是什么啊?
亿后面是兆单位。我们习惯到亿就结束了,但亿后面还是有很多单位的,我们依次从个开始如下:个、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穣、沟、涧、正、载、极、...
一亿百秒多少方?
一百元人民币的长155mm。宽77mm.高约0.2mm1张人民币的体积为0.155m*0.077m*0.0002m=0.000002387m^3(立方米)所以1亿人民币的体积约为1...
元、万、百万、千万、亿之间如何换算?
1亿=10000万1亿=10千万1千万=10百万1万=10千1千=10百千与百、万与千的换算单位均为10,而亿与万的直接换算则为10000。所以换百万算的话,1亿就等于100百万...
1亿相当于几个千万,或几个百万,或几个十万,或几个万,或几个千,或几个百,或几个十,或几个一?
1亿相当于10个千万,100个百万,1000个十万,10000个万,100000个千,1000000个百,10000000个十,100000000个一。一亿写作100000000=10^8一千万写...
数字单位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再往上的单位是什么?最大到多少?
再往上的单位参考如下:个,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穰,沟,涧,正,载,极,恒河沙,阿僧祗,那由他,不可思议、无量、大数万:10的四次方。...穰:10的二十八次...
个十百千万怎么数到亿?
按照数位的顺序数,数到第九个数位就数到″亿″了。即: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如果是从个位数″1″开始数,那么必须再数99999999(九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