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蓝思科技 股价从41跌到14,昔日千亿果链公司蓝思科技进入新“赌局”

用户投稿 6 0

股价从41跌到14,昔日千亿果链公司蓝思科技进入新“赌局”

宁德蓝思科技 股价从41跌到14,昔日千亿果链公司蓝思科技进入新“赌局”

自2021年12月底以来,蓝思科技(300433.SZ) 碰到连续下跌的窘境,虎年开市首日,公司股价更是大跌11%。银柿财经记者注意到,一年多来,蓝思科技股价已从2021年1月份的最高点41.40元/股,跌至2022年2月8日的14.48元/股。截至2月10日收盘,蓝思科技报15.19元/股,总市值755.47亿元

一方面是股价的连续下跌,另一方面,基金也在逃离蓝思科技。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蓝思科技的持股基金数为20只,最高的时候则多达170只。

重要产品毛利率下降

公开资料显示,蓝思科技的业务覆盖视窗与外观防护玻璃、金属、蓝宝石、陶瓷、触控模组、指纹识别模组、摄像头、按键配件,以及贴合、组装等,主要客户包括苹果、三星、小米、OPPO、vivo、华为、荣耀、亚马逊、特斯拉、宝马、奔驰、大众、理想、蔚来等一众国内外知名品牌。

宁德蓝思科技 股价从41跌到14,昔日千亿果链公司蓝思科技进入新“赌局”

从产品结构看,智能手机盖板玻璃是蓝思科技的基本盘,2021年上半年,在蓝思科技约214亿元的营收中,有70%以上来自中小尺寸防护玻璃产品,该产品主要用于手机等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客户方面,苹果是蓝思科技最重要的客户,2015年至2020年,蓝思科技第一大客户占公司的营收比重从47.90%提升至54.97%。

2021年上半年,蓝思科技中小尺寸防护玻璃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53.32亿元,同比增长37.34%;实现毛利38.09亿元,同比增长19.42%,毛利率由上年同期的28.57%下降至24.84%。

蓝思科技中小尺寸防护玻璃毛利率的降低,或是受困于产业链地位。

苹果的盖板玻璃并非仅由蓝思科技一家生产,近期向港股提交招股说明书的伯恩光学同样也做这一业务。伯恩光学的招股书显示2021年4月至9月,6个月时间,苹果为伯恩光学提供了89.37亿港元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达59.5%。

一位私募行业人士向记者表示,无论是蓝思科技,还是伯恩光学,两家公司最大的命脉均被掌握在客户手中,即无核心科技、产品可替代性高。其指出,随着国内工业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小尺寸玻璃盖板技术壁垒已经不像早期那么高,行业走向成熟,整体毛利率势必下滑。

“蓝思科技的成长是依赖于苹果的订单而非自身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因此在原材料和制造成本不断上涨的背景下,其又缺乏对苹果的议价能力,必然会导致毛利率下滑。”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对银柿财经记者指出。

同时,沈萌认为,作为手机供应链体系中的一员,核心竞争力是大客户订单而非产品或产能,即使蓝思科技具备一定程度的研发和创新能力,也不足以保障其市场竞争的话语权。

颐和银丰高级研究员杨勇则认为,蓝思科技中小尺寸玻璃盖板毛利率下滑主要还是受原材料价格上涨,成本上升导致,今年公司毛利率应该会逐步改善。杨勇还表示,消费电子玻璃盖板产业具有一定护城河,即对于公司的规模效益、技术水平要求还是相对较高的。

快速扩张“崴了脚”?

蓝思科技在2021年加快了业务拓展的步伐。

2021年1月份,蓝思科技接近150亿元的大额定增落地,彼时发行价格为25.44元/股,募集项目包括长沙(二)园智能穿戴和触控功能面板建设、车载玻璃及大尺寸功能面板建设、3D触控功能面板和生产配套设施建设等。

此外,也是在2021年年初,蓝思科技收购可胜科技(泰州)有限公司和可利科技(泰州)有限公司各100%股权的事项完成交割工作,交易对价为现金99亿元。据悉,两家标的公司为业界领先的智能手机金属机壳生产厂商。

太平洋证券曾在研报中表示,在两家标的公司导入可成(可胜科技和可利科技的母公司)之后,蓝思科技将与某行业一线标的站在相似的起跑线上:在自身起家的细分领域中是无可质疑的龙头企业,从玻璃盖板跨入金属机壳。并表示,“据我们行业了解,一旦资产交割完成,很快大客户就会为蓝思导入相关的组装业务,公司平台型布局的蓝图已经展开”。

一年过去,蓝思科技的组装业务已经投产,但尚未形成效益。 2月7日,蓝思科技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上表示,湘潭园区整机组装项目投产,投入比较大、起点比较高,组装线的数字化、自动化程度很高,良率也很不错,“但经营表现不如人意,主要原因是缺芯导致产量不足,无法发挥效益。”不过,蓝思科技也指出,“今年获得的项目比较多,还包括高端机种。”

另一方面,快速扩张后,蓝思科技显得“消化不良”。1月29日,蓝思科技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公司2021年净利润同比腰斩,从2020年的48.96亿元下降至20亿元~24亿元之间。这也是蓝思科技2018年来的首次单年利润同比下滑。

在业绩预告中,蓝思科技总结了公司经营层面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除了限电、停产,基层员工工资提高,原材料涨价,新冠疫情致使境外业务持续受阻,部分客户因芯片不足出货不及预期等,还包括多个新项目带来的问题。

“泰州园区人力结构中的直招比例较低,配合客户新立项的研发项目较多,人力成本、研发费用上升。”蓝思科技表示。银柿财经记者了解到,泰州园区即是公司此前收购的可胜科技和可利科技。

蓝思科技还指出,“黄花、湘潭两大新园区投入运营,新工厂、新产线、新团队前期运营成本较高,且产品结构以新产品为主,研发投入较高,招募员工费用及人力成本增加。”公告显示,蓝思科技汽车相关的产品都在黄花园区,湘潭园区从事智能终端整机组装业务。

“在多元化发展中,前期需要设备、材料等成本投入,销售、研发等费用支出,还将面临产品的量产爬坡期,到真正实现利润贡献,应该需要一段时间。”对此,杨勇向记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蓝思科技仍在向新领域进军。2021年11月份,蓝思科技设立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光伏玻璃产品等业务。

多元化,新的赌局

“疫情、芯片荒、中美经贸关系等多重因素导致苹果重新调整供应链和订单规模,特别是美国主管部门对苹果中国供应商可能造成的政策性限制,因此不排除未来苹果会减少对蓝思科技的采购,而蓝思科技对苹果订单的依赖程度非常高,短期内难以找到足够转移产能的新客户,所以未来预期打击市场信心。”就蓝思科技的股价下跌,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向银柿财经记者表示。

事实上,2022年以来,A股“果链”龙头股价单日闪崩的不止是蓝思科技。2月8日,立讯精密(002475.SZ) 一度跌停,最终收跌6.99%;1月5日,歌尔股份(002241.SZ) 一度跌超7%。此外,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近期,不少龙头“果链”公司的股价出现大幅回撤,如歌尔股份、闻泰科技(600745.SH) 等。

“2021年全年,市场对于整个消费电子板块的估值中枢在下移。”杨勇对银柿财经记者指出。在此背景下,多元化布局成消费电子产业的新潮流。太平洋证券在2021年12月份的一份研报中指出,电子制造领域的很多公司,今年都在快速推进向新能源、动力汽车、光伏、储能等新兴领域的布局与转型。

“尤其是近水楼台的电池类公司,本身就适于产业联动的设备装备类公司,以及能够提升对应领域产品性能的结构件、连接器、散热组件类公司。类似于飞荣达公告的宁德时代的大额订单的现象,我们认为在未来可能会成为电子制造细分板块的常态。”太平洋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新能源供应链本土化的铺开生态与趋势,与智能终端供应链会有很大的协同空间,逐渐演变为智能终端外的第二行业动能,所需要的时间可能并不会太长。”

不过,从蓝思科技2021年腰斩的净利润来看,消费电子企业开展新业务,无异于一场“豪赌”。

“蓝思科技拓展新的应用领域,需要大量前期投入,影响收益率表现只是短时期的现象,其面临的最大难题并不在此,而是在于很难有足够大且稳定的大客户订单。”沈萌向银柿财经记者指出,“新业务领域的成长速度不足以快速弥补苹果订单的缺口,因此对于蓝思科技来说,会出现一段难熬的转型期。”

上述私募从业人士则表示,汽车玻璃与光伏玻璃本身已经是成熟行业,市场利润也比较透明。企业多元化发展有利于增加企业经营的抗风险能力,但是所进入的行业是否已经拥挤,也是企业发展所必须考虑的,“如果目标行业已是一片血海,成熟行业的客户拓展基本依靠价格优势,这无疑会对投产项目的盈利预期大打折扣。”

杨勇则比较看好蓝思科技的多元化发展,并指出,这也是蓝思科技实现业绩增长所必须要走的路。

“目前,蓝思科技的传统业务下游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公司需要发展新的业务板块,培育新的业绩增长点,实现业绩驱动。公司找寻的这几个方向,与公司的产业链相关,业务方面具备一定基础,未来还是可以有所期待的。”杨勇表示。

2月6日,大年初六,蓝思科技董事长等人,与214名投资者进行了电话会议。蓝思科技表示,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穿戴、消费电子金属等重要领域的深度战略部署、投资、技术研发都在有序推进,随着在这些关键业务领域进一步发力,以及客户新产品的发布、量产,相信在新的一年,公司能够健康、稳健发展,未来几年销售额和利润都很有希望获得突破。蓝思科技能否走好多元化发展的道路,银柿财经记者将持续关注。

女掌门带队,1300亿「蓝思科技」要赴港IPO了

宁德蓝思科技 股价从41跌到14,昔日千亿果链公司蓝思科技进入新“赌局”

又一个超级IPO要来了。

投资界-天天IPO获悉,蓝思科技本周发布公告称,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股票,并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这意味着,已在A股上市、最新市值超1300亿元的“果链”龙头正式赴港IPO。

总部落于湖南长沙,蓝思科技背后站着一位女湘商——周群飞。1970年出生的她,凭借一片玻璃书写创业逆袭的传奇,从普通打工妹成功蜕变成执掌千亿市值的“玻璃女王”。

现在,她要带领蓝思科技去港股IPO敲钟了。此时正值中国资产重估之际,年初以来港股强势反弹,盛况久违。

湘妹子缔造1300亿市值

要赴港IPO了

“我的创业历程,就是一部心酸血泪史。”周群飞曾这样总结自己的创业生涯。

1970年出生在湖南湘乡一个贫困家庭,为了生计,周群飞十几岁便辍学打工。那个年代,一批湖南人南下深圳闯荡,周群飞便是其中一员,成为一名流水线女工。打工之余,她还在深圳大学参加技能培训班,还学会了说粤语。

人生的转折点发生在1990年,周群飞所在的玻璃厂扩建,但因为时任厂长离职,出资人打算撤资,周群飞便主动请缨接手,说服了出资人。就这样,她完成人生的第一次蝶变。多年打拼后,周群飞萌发了“自己干”的念头,于是带着亲友在深圳租下一套三室一厅的农民房,成立了“恒生玻璃表面加工厂”,也就是蓝思科技前身。

后来,周群飞通过朋友走上了生产手机视窗玻璃的道路,慢慢小有名气,并在2003年成立了蓝思科技。“蓝思”取的是英语单词lens的谐音,即镜片的意思,当时很多外国客商在网上一搜“lens”,就会跳出蓝思科技公司。直到摩托罗拉找来,蓝思科技是当时第一个达到外商跌落测试要求的企业,一战成名。

此后,蓝思科技与苹果结缘,周群飞开始张罗着建厂。回到湖南老家,她曾对浏阳市领导说:“大家都说湖南人会打仗会当官,不会经商。为什么我们不能出高科技企业呢?我就是想争这口气。” 2006年,蓝思科技开始在浏阳建厂,2009年投产。

期间,苹果发布了首代iPhone,背后触摸屏的玻璃厂商正是蓝思科技。自此,苹果等大客户带来的收入占据了蓝思科技的半壁江山。2015年,蓝思科技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后,周群飞率队裂变新业务。

目前,蓝思科技已经覆盖智能手机、智能穿戴、电脑、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领域,产品涵盖玻璃、蓝宝石、陶瓷、金属、塑胶等材质的外观结构及功能组件,客户包括华为、OPPO、vivo、小米、保时捷、宝马、蔚来、理想等。2024年前三季度,蓝思科技营收462亿元,同比增长36.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24亿元,同比增长43.74%。

最新市值超1300亿元,蓝思科技在A股上市第十周年之际迈出了重要一步——筹划“A+H”上市,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女掌门周群飞将有望再一次IPO敲钟。

香港,正迎来一群巨无霸

目之所及,一场A+H赴港上市潮正席卷而来。

创投圈不会忘记这一幕盛况——A股上市十余年的美的集团,在去年9月正式登陆港股,融资金额超过356亿港元,缔造了2024中企最大一个IPO, 也是去年全球融资规模第二大的新股。目前,美的港股最新市值超5400亿港元。

还有物流巨头顺丰,也在去年11月登陆香港主板,成为首家A+H上市的快递巨无霸,目前总市值超1900亿港元。回想1993年,王卫创办顺丰,此后30年里走过中国物流的狂飙岁月,也见证了中国经济的腾飞时代。早几年,顺丰借壳登陆深交所,如今在港交所二次上市,吹响了海外征途的号角。

最新一幕则来自赤峰黄金,3月10日刚刚登陆香港交易所,成为全国第三只A+H黄金股,也是今年首家A+H公司,市值超250亿港元。

更多巨无霸已经站在了港交所的大门前,最受瞩目的莫过于万亿“宁王”。去年底,宁德时代发布公告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拟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紧接着2月便递交了港股上市申请书。

这意味着,1.2万亿元市值的宁德时代香港IPO敲钟越来越近 ,引发了国内外投行争相抢夺,甚至传言有投行报价低至0.01%抢其H股承销,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几乎同一时间,市值超2200亿元的“酱油一哥”海天味业也宣布计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来到2025年,A+H上市气氛仍然热闹,A股市值超1000亿元的东鹏饮料也在不久前披露了进军港股的计划。

队伍越来越长。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多家A股上市公司首次发布公告宣布筹划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除蓝思科技、东鹏饮料之外,还包括紫光股份、晶澳科技、三一重工、杰华特、中伟股份、先导智能、南华期货、格林美、和辉光电等。

综合这些龙头企业谋求A+H上市的初衷,无一例外都指向了——全球化。当出海势不可挡,通过赴港上市来进一步推进国际化进程,正成为越来越多A股上市公司的重要选择。

与此同时,香港监管层一直在推动A股赴港上市的进程,积极缩短IPO审批流程,拟降低A+H股上市最低门槛。“我们现在正处理100多家公司的上市申请,其中有一个较为特别的现象,即有大量已在内地A股上市的公司来到香港进行二次上市。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表示。

她透露,针对来香港做H股上市的A股公司,将以更快的审批流程处理,即通过一轮提问,在30个工作日审批完成上市申请。换言之,大型A股上市公司赴港IPO越来越快了。

中国资产重估

从港股开始

年初以来,港股沸腾历历在目——DeepSeek颠覆了AI叙事逻辑,原以为中国AI只能跟随美国的魔咒被打破,海内外资金开始重估科技股投资逻辑。

南下资金加速涌入,港股强势反弹,恒生指数年初至今涨幅超20%,位居全球主要市场第一;恒生科技指数涨幅更是超过30%,阿里巴巴、腾讯、小米等科技公司一路上涨。

盛况之下,华尔街分析师总结出了中国10家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公司——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小米、比亚迪、京东、网易、百度、吉利和中芯国际,组成“中国科技十雄” ,直接对标“美股七巨头”。

另一边,美股却迎来暴跌模式,大型科技股出现普跌行情,特斯拉、苹果、英伟达等组成的“美股七巨头”曾一度一夜蒸发5623亿美元,合人民币超4万亿元,“跌出了经济衰退的味道。”相比之下,高盛最近发布研报称,中国股市正迎来“史上最强开局”。

港交所行政总裁陈翊庭3月9日表示,港股今年以来日均成交额超2000亿港元。“港股大牛市来了。”赚钱效应随之而来,我们看到:

蜜雪冰城引爆港股,融资认购超5258倍,认购金额超1.8万亿港元,成为新一代港股“冻资王”。3月3日IPO后股价持续上涨,目前已翻番超1500亿港元;

老铺黄金上市以来暴涨超13倍,市值飙至超1100亿港元;

泡泡玛特在去年重回千亿市值,今年上涨趋势仍在继续,目前最新市值1600亿港元。

如此一来,蜜雪冰城、老铺黄金、泡泡玛特被投资人称为港股三大超级消费公司。

信心开始回归。以往说起港股,大家第一印象便是——找不到基石投资人、估值低、没有流动性、解禁即大跌。但现在情况变了,投资人李刚强分享他的观察,“从现在的市场来看,之前港股的四大魔咒基本全部打破了,变成了:基石容易找、解禁也不跌、估值回归、流动性提高。”

此情此景,便有了投资人敦促被投企业尽快赴港IPO的一幕。今年前两个月,已有41家内地企业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数量是去年同期的三倍之多。投资人告诉我们,局面从去年底发生逆转,内部在积极推动被投项目去上港股。

“去年,我们投资的公司如果去港股上市,我就把他腿打断。今年,我们投资的公司现在还不去港股,我就把他头打烂。”如此调侃在一级市场流传着。

如此种种,港股正迎来一个好的年份。正如陈翊庭所言,全球投资者再次聚焦于中国成长故事,这一基本因素并未离开,也并未消失。

中国资产重估的叙事,才刚刚开始。

相关问答

msci有创业板的吗?-股票知识问答-我爱卡

[回答]msci有创业板。18只创业板成份股是:同花顺、泰格医药、温氏股份、康泰生物、爱尔眼科、迈瑞医疗、网宿科技、东方财富、沃森生物、乐普医疗、汇川技...

特斯拉机器人供应商名单?

宁德时代,先导智能,三花智控,杉杉股份,胜华新材,当升科技,横店东磁,福耀玻璃,蓝思科技,天齐锂业,中科三环,天汽模,卡倍亿。宁德时代,先导智能,三花智控,杉杉...

抱团股散架了,为什么受伤的反而是创业板?

现在创业板前十市值的股票分别为:宁德时代、迈瑞医疗、金龙鱼、智飞生物、东方财富、爱尔眼科、亿纬锂能、汇川技术、蓝思科技、温氏股份。这里面除了温氏股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